追夢路上,我們都是主角丨玉米粒裡尋“糧策”

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 張銳 通訊員 劉欣然

作爲一名農業科研工作者,我始終認爲個人的學術追求必須與端牢中國人自己的飯碗緊密相連。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我向總書記彙報了高蛋白玉米研究的進展情況。我國飼料蛋白缺口大,大豆進口依存度高,加之耕地有限,發展高蛋白玉米替代大豆進口,是個新路子。

在我國糧食安全領域,面臨着一個“隱形挑戰”——大豆進口依存度長期超過80%,飼料糧結構性短缺制約畜牧業發展。2023年全國兩會,我提出發展高蛋白玉米替代大豆進口的提案,引發廣泛關注。這一提案的背後,是我和其他團隊10餘年科研攻關的努力。

長期以來,我們在科研領域存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脫節的問題。如果育種專家只管產量指標,不管飼料企業的現實需求,就會導致大量無效創新。既然我們生產的玉米70%以上用於飼料,那就得想想豬吃了,肉長得好不好,雞吃了,蛋下得多不多。缺蛋白,提升玉米的蛋白含量是一條路徑——因爲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大,年產量達2.9億噸,蛋白含量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能新增290萬噸蛋白,如果能有效利用,相當於少進口700多萬噸大豆。

我們不僅關注“實驗室裡的革命”,也聚焦“土地上的變革”,讓成果變成老百姓飯碗裡的實惠。通過技術攻關,我們的科研團隊以基因組育種技術聯合行業領軍企業,培育出了蛋白含量超過10%的品種,目前已經實現大面積推廣。

我們計劃分四步走。第一步的目標已經實現,下一步要在2027年實現12%高蛋白玉米品種的推廣應用,2030年實現15%高蛋白玉米的品種突破,2035年不僅蛋白含量進一步提升,更要進一步優化蛋白質的品質和氨基酸的比例。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是鄉村振興的根基,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保障。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需要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我今年準備的提案,依然聚焦於推動發展高蛋白玉米。我將立足自己的專業研究領域,繼續積極建言獻策,當好田野守望者和追夢人。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