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校園治理應以理性對話解決問題——從中山女高便當事件談起(黃瑞彬)
臺北市中山女高新學期熱食部漲價,學生不滿學校規定每班每月僅可訂1次外食,發起在校長室門口吃便當的革命活動,盼爭取更完整的訂餐權利。(本報資料照片)
近期,中山女高因熱食部漲價與外送限制,引發學生不滿。部分學生在校長室門口集體吃便當,藉此表達訴求,事件引發各界關注。這場風波表面上是校園飲食規定的矛盾,但更深層的問題,則關乎學生權益與校園治理模式的拉鋸。
其一,學生選擇在校長室前集體吃便當,固然能引發社會關注,但也難免讓人覺得有過度表態之嫌。誠然,學生有其不滿的理由,透過行動爭取權益無可厚非。然而,若將「抗議」視爲首要表達方式,容易形成對立氛圍,使原本可經由理性協商解決的問題,反而被放大成對抗事件。教育的本質應在於培養理性思辨與有效溝通,若能在表達訴求之餘,也保留更多對話與理解的空間,或許更能讓問題獲得正向的解決。
其二,中山女高作爲傳統名校,自有其歷史包袱與文化傳承。多數家長具有相當的社經地位,對學校穩健發展有所期待。對於校方而言,若改變過於躁進,勢必引發部分家長或校友的疑慮。然而在數位時代,學生接收資訊與觀念的速度遠快於體制更新的腳步,兩者間自然容易產生落差。此種落差若缺乏妥善的溝通,就可能激化成對抗。
其三,這起事件凸顯校內溝通管道的不足。若學生能透過意見調查或正式會議表達意見,是否就能避免走上抗議的途徑?當正式管道不暢通時,學生只好訴諸媒體與網路,逼迫校方迴應。但這樣的方式雖然短期有效,卻不利於建立長遠且良性的師生互動。教育的場域應當鼓勵對話,而不是彼此設下敵意。
其四,家長會則展現了另一種態度。中山女高家長會在粉絲專頁表示,他們欣慰孩子們勇敢爭取權益,並樂見校方給予正面迴應。家長會的支持顯示,在都會區名校裡,社會資源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衝師生矛盾,使事件以較平和的方式落幕。然而,這也凸顯了問題:若缺乏家長會的背書或輿論壓力,學生的訴求是否就難以獲得同樣的正視?
事實上,此案並非孤例。近年來,學生以抗議方式表達訴求的案例屢見不鮮。今年5月,板橋高中即將上任的校長,在正式到任前即遭學生掛出「反威權、獨裁校長」布條,原因之一便是對校園手機管理政策不滿。更早之前,亦有女校學生在朝會時脫下短裙,藉此爭取服儀自由。這些例子顯示,在網際網路與政治氛圍的影響下,學生表達訴求的方式愈趨激情、快速,但同時也更容易陷入對立與標籤化。
不可否認,快速而強烈的表達,確實能夠在短時間內達成目的。然而,這樣的文化若在校園持續蔓延,將使教育失去其應有的理性與對話精神。有衝突纔會有溝通,但若溝通的前提是「衝突」與「施壓」,恐怕就本末倒置了。
據報,校方已決定全面普查學生、家長與教師三方對全面開放外送的意見,開展溝通。然而經此事件,須知校園問題真正的解方仍在於建立更暢通的雙向溝通管道。學生應理解校方的管理考量,校方也需體認學生的需求與時代變遷,避免故步自封。唯有在體制內建立良性互動,才能讓校園成爲理性辯論與協商的場域,而非單純的政治抗爭縮影。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