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南港機器人展大鳴大放 產業發展正夯(廖明輝)
達明更結合工研院語音辨識技術,讓機器手臂能聽人發號施令去拿飲料、烤鬆餅,把應用推進至日常生活。(圖/作者廖明輝提供)
日前到南港展覽館參觀「2025臺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在展場看到從製造業使用的機器手臂,到醫療照護應用的服務型機器人,也看到來自中國的高性價比人形機器人,這場盛會不僅是各家廠商技術與產品展示,更是產業佈局、人才培育與地緣政治角力縮影。
達明機器人推出TM Xplor I輪式雙臂人形機器人,雖未具備雙腿,但藉由輪式設計展現快速與穩定移動能力,能安全進行人機協作,象徵臺灣在人形機器人領域邁出關鍵一步。達明更結合工研院語音辨識技術,讓機器手臂能聽人發號施令去拿飲料、烤鬆餅,把應用推進至日常生活。同時,看到陽明高中與高雄高工學生參與現場智慧製造競賽,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由產業出題,在現場立即訓練機器手臂作業進行解題,呈現臺灣正在積極將技職教育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培養未來機器人產業所需人才。
上銀舉辦機器手臂實作競賽,透過訓練機器手臂打撞球,驗證機器手臂訓練的準度與力度成效。(圖/作者廖明輝提供)
若說達明代表系統整合突破,上銀科技則展示關鍵零組件自主化成果。從線性滑軌、滾珠螺桿到最關鍵的諧波減速機,上銀展現國產零組件的精度與大扭矩特性,凸顯臺灣在機器人產業鏈的關鍵零組件實力。在展覽現場,也看到上銀舉辦機器手臂實作競賽,透過訓練機器手臂打撞球,驗證機器手臂訓練的準度與力度成效。在現場比賽的臺灣科技大學隊與逢甲大學隊,都全神關注,應用學校所學知識到實作解題挑戰。
寶元數控則把焦點放在製造業的「3K問題」,透過雕刻與噴塗展示,說明機器人如何真正落地到焊接、打磨、搬運等惡劣工序,改善缺工與勞動環境,這種務實應用正是產業升級關鍵。醫療場域應用同樣引人注目。鴻海展出Nurabot 輪式護理機器人,已率先導入臺中榮總,用於檢體運送與流程支援,能有效釋放護理人力,提升病患照護品質。顯示臺灣的機器人技術正在跨越工業製造,進入社會服務領域。
和椿科技代理並引進來自中國的越疆DOBOT機器人及優必選UBTECH機器人。(圖/作者廖明輝提供)
展場最吸睛並引人注目的,是和椿科技所展出多款人形機器人,和椿代理並引進來自中國的越疆DOBOT機器人及優必選UBTECH機器人。這些產品因價格優勢,可能快速滲透臺灣市場,但也可能帶來機器人在未來軍民兩用與資安風險。臺灣可能面臨的抉擇是,要成爲中國機器人生態系的一部分,或另闢蹊徑打造「非紅供應鏈」,搶攻歐美市場。這已不只是產業策略,而是與國家安全緊密相連的重大課題。
在南港展覽館,看到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工研院及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聯合展示「機器人科技研發主題館」,展出AI智慧機器人各式應用,包括自主移動機器人與檢測技術,並結合服務型機器人聯盟,推動行銷、驗證與交流,企圖整合國內資源,複製半導體經驗,培養出新的護國神山產業。
此次展覽一方面,可看到達明、上銀、寶元等國內廠商展現技術實力與落地應用;另一方面,則面對來自中國的低價競爭與國際市場挑戰,提醒我們必須加快腳步,強化自主關鍵技術與全球定位。唯有在產業鏈找到不可取代的角色定位並結合政府政策推動,臺灣才能讓AI機器人產業複製半導體成功經驗,拉動資通訊產業與機械產業同步發展,爲臺灣經濟發展注入新成長動能。
從南港展覽館的機器人展出盛況,可以預見未來機器人應用落地的榮景。臺灣必須制定發展機器人政策,加速投入研發AI機器人資源,包括培育人才、零組件研發到場域與服務驗證,再到國際市場開拓,才能建立完整AI機器人產業價值鏈;產業界也須積極打造關鍵零組件並進行跨領域與跨產業合作,成立產業聯盟,一起羣策羣力打羣架,避免陷入低價競爭。臺灣社會也應認清,機器人不僅是新產業,更攸關勞動力結構與國家安全。半導體已是護國神山,而下一座護國神山,或許正站在我們眼前,能否建成,端視此刻臺灣的決心與作爲。
(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