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查理•柯克槍擊致死對美國社會衝擊影響(廖明輝)

美國社區民衆聚集在鹽湖城的州議會大廈,悼念在猶他谷大學活動中遭槍擊,隨後在當地醫院身亡的柯克。(圖/美聯社)

9月10日中午,年僅31歲的美國最大保守派青年組織「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創辦人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猶他谷大學公開活動遭狙擊手槍擊身亡。此一事件震撼整個美國社會,也再次挑起關於政治暴力、言論自由與公共對話的全面討論。在美國政治日益極端化的今天,查理之死不僅是一位公共人物生命終結,更是對美國憲政核心價值「理性辯論」與「非暴力解決分歧」的嚴重打擊。

查理•柯克生前身爲「美國轉折點」創辦人,該組織以指導公民發展知識、技能、價值觀和動力,以便能夠有意義地參與社區活動,恢復愛國主義、尊重生命、自由、家庭和財務責任等傳統美國價值觀爲使命。查理活躍於全美大學校園,擅長與反對者公開進行辯論。他的YouTube頻道擁有近四百萬訂閱者,他的最後一支影片發佈於遇害當日,是之前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園舉行的辯論活動,吸引超過五十五萬人觀看。影片中,查理面對十八位學生提問者,堅持以理性應對、釐清爭議,毫不閃躲。

這正是查理•柯克最廣爲人知形象,一位願意「面對異見、不懼挑戰」的保守派代表。他發起「證明我錯了」系列辯論活動,本質上是跨派別對話實驗場。他的風格雖尖銳直接,觀點經常與進步派價值衝突,卻始終維持辯論而非衝突、溝通而非排斥方式。副總統範斯在事件後直言:「如果你實際觀看過查理的活動,而不是那些虛假摘要,你會發現那是少數真正能讓左右兩派進行公開且誠實對話的場所。他願意回答任何問題,也願意與每個人交談」。事實上,從影片中可以看到查理比美國任何其他左右派人物都更努力,推動公民政治對話與理性辯論。而他畢生志業,致力跨越對立,用言論與非暴力面對並解決社會爭議與分歧。但如今,他卻死於一顆子彈,無疑是深沉且弔詭的諷刺。

對民主社會而言,政治人物與公民不可能對每項政策或理念擁有一致看法。正因如此,民主制度的核心價值不在於達成一致,而在於允許差異存在,並以和平、理性方式進行爭辯與協商。查理或許並非所有人心中的模範人物,但他代表「用語言對抗分歧」姿態,以及他用行動證明,即使面對敵意與誤解,也不應選擇封口或撤退,而是保持繼續對話。這種風骨的消逝,是美國社會的重大損失。而此事件也再度暴露美國政治暴力威脅的潛在風險,這不是孤立事件。自2024年川普在暗殺未遂事件倖存,政治領袖遭攻擊案例頻率明顯上升。查理之死,意味美國社會已不再能單純依靠制度與傳統維持言論場域的安全與秩序。當美國再也不能保證政治辯論的安全性時,民主本身便已岌岌可危。

美國總統川普在查理•柯克死後數小時內,親自於真實社羣(Truth Socia)平臺證實消息,並下令全美國國旗降半旗以示哀悼。他稱查理•柯克爲「真正偉大的美國愛國者」,並贊其爲「最理解年輕人心聲的人」。不只共和黨,民主黨多位重量級人物也紛紛發聲譴責暴力,民主黨衆議院領袖傑弗里斯表示:「政治暴力永遠不可接受」。衆議院兩黨議員也一致起立默哀。在一個兩極化如此嚴重的政治氣氛下,兩黨一致譴責暴力,這樣的共識本身即值得肯定。唯有在悲劇中仍保有對基本價值的尊重,社會纔有可能走出分裂的惡性循環。

面對這起事件,社會的選擇將決定未來走向。如果人們因爲恐懼而閉嘴,讓持不同立場的聲音逐漸被邊緣化,那麼未來就會有更多查理•柯克倒下,更多言論失聲,更多恐懼壓倒思辨。相反的,如果美國社會能夠以此爲契機,重新認識對話的價值,重建安全而包容的公共討論空間,那麼這場悲劇,或許仍能轉化爲推動民主深化契機。

(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