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館圓環改造爭議 交通學者嘆「事故溫牀」:現在是拆除最好時機
公館圓環將拆除,公車專用道也將填平。記者曾原信/攝影
臺北市公館圓環長年事故率居高不下,13日起動工填平地下道改爲正交路口,但相關調整外界爭議不斷。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退休教授、臺北市交通局前局長羅孝賢表示,這是一個討論20年的老議題,過去數據已顯示圓環在車流龐大路段已成隱憂,保留地下道施工期長且限制多;改正交路口雖增加公車通過路口,但透過號誌優化仍能兼顧安全與效率。
羅孝賢說,圓環的操作原理是以自由交織取代號誌轉向,在低流量情境下或許可行,但在公館這類車流龐大、車種複雜的路段,卻成爲事故溫牀,即便國際間有先進圓環設計,但多要求嚴格限制車道變換,甚至以實體分隔屏障區隔流向,然而公館圓環腹地狹窄、結構繁複,難以施作,若僅依靠標線管理,無法防止交通事故發生。
至於是否填平地下道,羅孝賢說,雖然此舉將使公車專用道得多經過一個路口,運行效率遭批評不如原本穿越地下道,但除此路口外,前後路段仍有公車專用道,整體影響可望透過路口號誌優化來減輕。
他強調,若保留地下道,必須採蓋板與排樁工程,工期長達兩年且高度受限,勢必對交通造成更大沖擊,相較之下,填平後還可增加車道配置,讓左轉車流使用,整體效率仍會優於不處理。
他回憶,早在2006年擔任交通局長時,公館圓環事故率已高居全市第一,當年就曾考慮填平地下道改爲正交路口,但因下方有原水乾管與高架橋高度不足而作罷。
他表示,這是一個延宕20年的難題,討論多次,早該施作,如今能執行,就是原水乾管已不使用,是最好的時機點來調整公館圓環。
成大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鄭永祥則提醒,臺灣道路最大特色是「混合車流」,大量機車與汽車共用,與歐美先進圓環模式大不相同。他指出,圓環雖能讓車輛進入時減速,降低事故嚴重度,但在車流混合度高的狀況下,若設於主要幹道,仍可能導致壅塞與安全疑慮。
他認爲,討論改造與否應透過客觀模擬,建立不同情境下的指標(KPI),比較改造前後在安全性、通過效率與流量上的差異,並以數據說服各方,確認改造的核心目標是要以「安全」爲首要?還是追求「效率」與「流量」?只有在清楚定義目標後,模擬與改善措施纔能有效落實。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