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再光復》臺灣的地位與前途並非未定(張亞中)
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節,當日臺北中山堂,隆重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對聯高掛:「光復舊河山,建設新臺灣」,更明白呈現出當年軍民迴歸祖國,歡欣鼓舞之情。(圖/作者丘智賢提供)
(一)戰時就已經決定把臺灣歸還中國
1945年臺灣光復,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這個祖國,當然就是中國。當時的中國,就是中華民國。但是沒有想到,臺灣光復已經八十年的今天,臺灣卻還是有一些人主張,臺灣的地位未定。他們的意思是:日本打輸了,但沒說要把臺灣交給誰。所以,這些人就開始鼓吹,既然臺灣的地位不確定,那臺灣人就有權選擇獨立。甚至有些人乾脆不用「光復」這個詞,跟日本人一樣說「終戰」,避開戰敗的事實。但問題是,臺灣的地位真的未定嗎?
臺灣的地位,早就在《開羅宣言》中講清楚了。1943年中國、英國、美國聯合發表的《開羅宣言》,明確地說:「日本從中國竊取之全部領土,例如滿洲(東北)、臺灣和澎湖,應復歸給中華民國」。這裡用「竊取」(has stolen)這個字,意思就是說,日本當年拿下臺灣,不是正當的,而是用武力逼迫中國交出來的,所以那是一場掠奪,而不是合法的領土轉讓。因此,二戰結束後,臺灣應該歸還中國。
但還是有人說:「《開羅宣言》只是宣言,不算法律文件,而且日本也沒參加,所以不算數。」如果這樣想,那我們再看看接下來的《波茨坦公告》和《日本降伏書》。1945年,《波茨坦公告》重申了《開羅宣言》的內容,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並且接受所有條件。當年8月,日本正式簽署了《降伏書》,同意遵守《波茨坦公告》。所以,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日本在投降的那一刻,就已經確認了:臺灣要歸還中華民國,這沒什麼好爭的。
日本投降後,當時的臺灣總督安藤利吉也很清楚。他馬上警告幾位想搞獨立的臺灣士紳,包括杜聰明、辜振甫等人。他對他們說:「不要再想什麼臺灣獨立,否則日本軍隊會出面鎮壓。」接着,他還在《臺灣新報》上發表談話,直截了當地說:現在臺灣的獨立運動,不管是日本人還是臺灣人參與,都不被允許,這隻會給臺灣與日本帝國帶來更大的災難。他的意思很明白,日本已經輸了,臺灣已經是中國的了,不要再搞事了。
總結來說,歷史和國際法的文件一層一層地證明,臺灣在戰後就已經歸還中國,不存在什麼「地位未定」的問題。不管是《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還是《日本降伏書》,所有的文件都指向同一個事實,那就是,臺灣的光復,是戰後正義的實現,臺灣已是中國的領土。那些抹黑臺灣光復,硬要把日本「戰敗」說成「終戰」,明明是臺灣光復,卻硬要說是「臺灣地位未定」的說法,根本就是胡扯,不過是某些人爲了臺獨政治目的,故意挑起的謊言罷了。
(二)臺灣人從戰敗國的屬民變成了戰勝國的國民
當日本宣佈戰敗時,很多臺灣人心裡真的是五味雜陳、忐忑不安。畢竟,當年有不少人是跟着日本人一起參與了對中國和東南亞的侵略。他們害怕得要命,擔心自己會不會被當成侵略戰犯來清算。如果臺灣的地位真的「未定」,那麼臺灣人的身分也不明不白,到底會不會被追究責任,沒人說得準。
但誰能想到,命運在一夜之間就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1946年初,民國政府在南京宣佈了《臺灣同胞國籍回覆令》。這一下子,臺灣人身份直接大翻盤!他們從原本日本的「戰敗國屬民」,瞬間變成了戰勝國的國民。那些當年跟着日本一起參戰的臺灣人,本來可能會被視爲戰犯,但現在不僅沒有遭到清算,反而因爲恢復了中華民國國籍,免除了所有刑事責任和道德上的指責。
而且,不只是刑責沒了,連財產也受到保障!按照中華民國的法律,他們的財產不會被沒收。甚至,那些在日本殖民時期改名換姓、棄祖背宗,努力成爲「皇民」的臺灣人,也免於像南北韓那樣,被打成「漢奸」。這樣的待遇,在當時可是相當仁慈的。
然而,歷史的發展卻充滿了諷刺。八十年後的今天,還是有人死抱着「臺灣地位未定」的說法不放。他們說臺灣沒有迴歸中國,說什麼「臺灣還能追求獨立」。可是他們想過沒有?如果臺灣地位真的未定,那當年臺灣人不是就應該和日本侵略者一樣,被當成戰爭的共犯嗎?哪還有什麼戰勝國的待遇?要是這樣,臺灣人當年不但沒資格成爲戰勝國的國民,甚至可能會淪爲被懲治的對象,失去所有的財產和權利。
回過頭來想想,那些當年恢復國籍、擁抱中華民國的人,是多麼幸運,從「戰敗者」變成「勝利者」,這樣的轉變有多不容易啊!可是今天有些人卻不僅忘了這段歷史,還反過來說臺灣不屬於中國,甚至抹黑當年的歷史。這不是太荒謬、太忘恩負義了嗎?
(三)美國和臺獨勢力操作「臺灣地位未定」
1949年國共內戰讓兩岸隔海而治,坦白說,如果沒有這場分治,臺灣地位根本不會成爲一個問題,因爲臺灣早就光復歸還給中國了。但兩岸的分治和對抗,卻讓所謂的「臺灣地位未定」成爲了被利用的藉口。
1950年,韓戰爆發,原本美國想和中共建交的計劃被徹底打亂。同時,美國也轉變了對臺灣的態度。本來美國是不管臺灣死活的,甚至準備放手讓中共進攻臺灣,但韓戰的爆發,讓美國突然意識到,臺灣可以成爲它在西太平洋的反共堡壘。於是,美國打出了一張新牌:「臺灣地位未定」。
但這個說法並不是美國對臺灣的真心支持,而是一個政治手段。美國並沒有真正力挺蔣介石領導的民國政府,而是故意聲稱臺灣地位未定,這樣它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插手臺海事務。美國總統杜魯門當時甚至公開表示:「臺灣的未來,必須等到太平洋的安全恢復,或是透過與日本的和平協商,甚至聯合國的討論才能決定。」就是這番話開啓了「臺灣地位未定論」,但我們必須明白,這根本只是美國單方面的政治說詞,完全沒有任何國際法依據。
到了1969年底,中共對美國伸出了橄欖枝,美國的態度也立刻轉變。1971年7月9日,季辛吉偷偷跑去北京,直接向中國承諾:「美國不再發表任何『臺灣地位未定』的言論。」隔年,1972年,美中共同發表了《上海公報》。在這份公報裡,美國明確表達:「美國瞭解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爲,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的立場是「不提出異議」,也就是從此美國不再玩「臺灣地位未定」這個政治遊戲。
所以,所謂的「臺灣地位未定論」,是美國出於戰略考量的權宜之計,但這個說法早在1972年就被美國自己打臉收回了。然而,令人難過的是,到今天還有一羣臺獨分子拿着這種過時的說詞在欺騙臺灣人民,還在煽動「臺灣地位未定」的謊言。他們一邊說臺灣沒有光復,一邊抹煞臺灣的歷史。
這種荒謬的言論,說穿了,就是一場對臺灣光復的諷刺和悲哀。只要這些謊言還有人相信、還有人宣揚,臺灣就永遠沒有真正光復的一天。
(四)美國支持「臺灣未來統獨未定」的說法
1945年,臺灣光復,重回了祖國的懷抱,而當時的中國就是中華民國。然而,1949年後,中國的版圖上卻同時出現了兩個政權:一邊是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另一邊則是戰敗撤退到臺灣的中華民國政權。於是,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臺灣這邊的中華民國政權,還能代表整個中國嗎?
在1971年以前,中華民國政府一直是國際上公認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然而,聯合國2758號決議案通過後,這一切都變了。聯合國宣佈,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從此,中華民國在國際上失去了代表中國的地位,臺灣也不再談什麼「統一全中國」的雄心壯志。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新問題:「臺灣的未來到底在哪裡?」要繼續追求統一嗎?還是乾脆選擇獨立?還是維持現狀不變呢?
臺灣政治大學這些年來的民調顯示,在統獨立場上,主張「永久維持現狀」、「維持現狀再決定」與「傾向獨立」的比率分居前三名。傾向臺獨的人覺得,只有臺灣真正獨立、與中國切割清楚,才能確保臺灣的生存和自由。但也有不少人認爲,不需要放棄「中華民國」,而是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狀態更爲理想。於是,慢慢地,「中華民國臺灣」這個認知就出現了。對他們來說,無論政權叫中華民國、臺灣,還是中華民國臺灣,只要能讓兩岸長久維持現狀就好。如果改變這個現狀,就必須經過臺灣人民的共同意願才能決定。
臺灣民衆統獨立場分佈。(圖/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製圖)
長期以來,美國也一直支持這種「不統、不獨、維持現狀」的立場。然而,最近美國的言論開始有些微妙變化。就像1950年代,美國提出『臺灣地位未定論』來介入臺海一樣,如今,美國開始爲自己的利益打出「臺灣未來前途未定」這張牌。他們甚至改變了對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解釋,表示這個決議跟臺灣無關,只和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的事情有關。美國的這番話等於是在暗示:臺灣跟1971年退出聯合國的中華民國沒關係,跟現在的中國大陸政權也沒關係。美國的態度是,臺灣的統獨前途由臺灣人民自己決定。
但是,臺灣人不能天真地以爲美國會全心全意支持。美國從來都是基於自己的利益在做選擇。不管是當年的「臺灣地位未定論」,還是現在的「臺灣統獨未定論」,都只是美國的戰術手段,隨時可能改變。
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兩岸關係不是兩個外國的關係,而是中國內戰的延續,是中華民族的內部事務。臺灣的未來不可能單方面地只由臺灣人自己的意願決定,因爲大陸也有他的意志和想法。臺灣不能一味地選擇對抗,也不可能永遠維持現狀地拖下去。找到一條和平共處、共同在相互尊重與包容的基礎上,商討未來的道路,應該纔是最符合兩岸與中華民族利益的選擇。
(作者爲孫文學校總校長,本系列文章獨家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