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再光復》殖民時期的臺灣人不是日本人(張亞中)
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節,當日臺北中山堂,隆重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對聯高掛:「光復舊河山,建設新臺灣」,更明白呈現出當年軍民迴歸祖國,歡欣鼓舞之情。(圖/作者丘智賢提供)
(一)李登輝至死不知他從未是日本人
李登輝曾說,因爲他出生在日本殖民時期,所以他是日本人。這句話真的對嗎?其實不然,這是他自以爲是的一廂情願。可悲的是,他直到過世都還認爲自己是日本人。但這種說法,就像是香港人在英國殖民時期,他們也不是真正的英國人一樣。香港人只被當成「屬民(Subject)」,沒有英國的公民身份;而臺灣人在日本殖民統治下,也是同樣的「屬民」,不是真正的日本公民。
在日本的法律裡,臺灣的漢人被稱爲「島人」,原住民則被標示爲「蕃人」,只有日本人自己才擁有「和人」的身份。即使日本推行所謂的「皇民化運動」,臺灣人依然不被真正當成日本人,他們只是不完整的「準日本人」。說穿了,臺灣人只是日本殖民者眼中的「假日本人」,享受不到真正的公民權利。
1895年,隨着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擊敗清朝,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日本對臺灣的主權要求是「要地不要人」。他們只想掌控臺灣這片土地,並不在意臺灣的人民。日本政府甚至在《馬關條約》裡明白表示:臺灣人可以在兩年內離開臺灣,回到中國去當中國人。而那些選擇留下來的,就只能當日本殖民地的「屬民」。日本人要的,是土地,而不是臺灣人。
對當時的臺灣人來說,離開這片由祖先辛苦開墾的土地,是很難的選擇。因此,大部分人選擇留下,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甘願接受日本的殘暴統治。面對臺灣人的不滿,日本的迴應只有一個字:「殺!」在日本統治的50年間,超過40萬臺灣人民慘遭日本軍警的屠殺,留下了無數血淚。
日本人從來不把臺灣人當作「同類」。曾任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公開表示,治理臺灣要遵循「生物學法則」。他的意思是,用治理日本人的方法來管理臺灣人,就好比把比目魚的眼睛換成鯛魚的眼睛——完全不合常理。他認爲,治理臺灣人要根據他們的「本性」,以「鞭與糖」的方式控制,該打就打,該給甜頭就給甜頭。這種羞辱性的治理方式,充分反映了日本人眼中的臺灣人,只是一羣必須用鐵腕手段來管控的「他者」。
(二)對日本再忠誠也還是次等人
1936年,日本總督小林躋造上任,開始推行所謂的「皇民化政策」,想要徹底抹去臺灣人的文化和民族認同。隨着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急需兵力,他們開始徵召臺灣人入伍。但是,日本人始終不信任臺灣人,即使推動了皇民化運動,日本人還是擔心這些臺灣人不會對天皇忠誠,更懷疑他們不會拿槍砲對準中國大陸上的同胞。
因此,日本徵召的臺灣人多半被派往東南亞作戰,很少有臺灣人被派回臺灣或送往中國戰場。他們甚至不敢讓臺灣人組成獨立的軍隊單位。而另一方面,和中國移民沒有血緣關係的高山族原住民,卻被日本視爲可靠的戰力,並組成了「高砂義勇隊」。同時,日本人還用半強迫、半欺騙的方式,讓許多臺灣婦女去當所謂的「慰安婦」,爲日本軍隊服務。
儘管如此,皇民化運動在文化上的成功有限,但在政治上的洗腦卻有了驚人的成效。1942年,日本在中途島戰役失敗後,開始在臺灣招募志願兵。原本只打算徵募1000人,但竟然有超過42萬臺灣人應徵!第二年再招募1000人,結果有60萬人應徵;1944年時,應徵人數更飆升到近74萬人。要知道,當時全臺灣17歲到30歲的男性總人口也不過63萬多人。如此踊躍的應徵,讓日本政府感到非常意外,最後才放心地把臺灣人派往中國大陸參與戰爭,成爲日本侵略的幫兇。
根據統計,整個戰爭期間,共有超過21萬名臺灣人加入日本軍隊,成爲侵略戰爭的共犯。然而,在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人卻從未像韓國或東南亞的殖民地一樣,發起過大規模的反日運動,也從未組織過反抗日本的游擊隊或政治組織。這是日本政治洗腦的成功結果,讓許多臺灣人拋棄了林獻堂、蔣渭水等人的民族自尊,急於向日本表忠心。這一點上,臺灣人確實不如韓國人。
更諷刺的是,臺灣人拼命爲日本效忠,但日本人始終把臺灣人視爲次等人。所謂的「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說的正是這種情況。日本殖民政府成立了各種「皇民奉公會」,要求臺灣人拿出實際行動來效忠天皇,積極支持日本的侵略戰爭。從1937年到1941年,臺灣人捐出了184萬日圓的現金和寶物,僅次於東京和大阪,位居全日本第三,佔日本帝國總捐獻金額的4%。連日本人都感到驚訝,臺灣人對侵略中國的支持竟如此熱烈。
即便如此,二戰結束後,日本依然把臺籍日本兵當作次等人。共有2.8萬名臺籍士兵爲天皇戰死,然而這些人被供奉在靖國神社時,家屬只拿到了微薄的「弔慰金」,每人只有新臺幣40萬元,相當於正規日本兵的五十分之一。到了2000年,日本政府才發放了「未付薪資」等五項賠償,但每位臺籍士兵的家屬只拿到約兩萬元臺幣,僅是日本兵的五十八分之一。
從公務員的任用上,也可以看出日本對臺灣人的歧視。1945年,日本撤出臺灣時,全臺8萬多名公務員中,有46955人是臺灣人。但真正擔任簡任官的只有杜聰明一人,其他能當上薦任官的也只有27人,其中大部分還是醫生或教師。其餘的臺灣公務員,不過是跑腿辦事的基層人員。
(三)還是中國人把臺灣人當自己人
1945年,日本戰敗後,臺灣人的心情非常複雜。他們擔心自己成爲了戰敗國的一份子,對未來充滿着擔憂與恐懼,但蔣介石所帶領的民國政府,卻把臺灣人當成了中國人。過去那些曾參與日本侵略中國的臺灣人,搖身一變,成爲了戰勝國的國民。然而,諷刺的是,多年後,一些自認爲是「日本皇民後代」的人,不僅不認同民國政府,反而以「祖輩曾經是日本人」爲榮,稱民國政府爲「外來政權」。這種反差,成了臺灣光復史上最大的諷刺。
如今,還有人把民國政府推行的「國語運動」,和日本殖民時期強迫臺灣人說日語相提並論。事實上,兩者的性質完全不同。日本殖民政府的目的是徹底消滅臺灣人的中華文化認同,是主子對奴隸般的控制。而國民政府推行國語,是希望讓臺灣人更好地融入中國大家庭,擁有共同的語言與認同。兩者的出發點根本無法相比。
臺灣光復後,臺灣人終於成爲了自己國家的主人,擁有完整的公民權。他們可以參與選舉,甚至擔任高級公務員,當總統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這些權利,在日本殖民時期是臺灣人連想都不敢想的。那些至今還以「皇民後代」自居,並讚美日本殖民統治的人,應該停下來,好好反省。
只要臺灣還有人認爲日本殖民統治是值得歌頌的光榮,只要有人自滿於自己的皇民身分,認爲那段殖民歷史是美好的,那麼臺灣就還沒有真正光復。我們需要讓更多人認識到,日本在殖民時期如何剝削臺灣、如何掠奪資源、如何把臺灣人當成次等人。唯有認清這些歷史真相,我們才能迎來臺灣真正的光復。
(作者爲孫文學校總校長,本系列文章獨家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