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再光復》正確認識清朝治臺的貢獻(張亞中)

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節,當日臺北中山堂,隆重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對聯高掛:「光復舊河山,建設新臺灣」,更明白呈現出當年軍民迴歸祖國,歡欣鼓舞之情。(圖/作者丘智賢提供)

清朝是積極用心治理而非消極統治臺灣

1945年,臺灣光復,回到了中國的懷抱。然而,有些臺獨論述卻把臺灣歷史中的荷蘭、西班牙、明鄭、清朝、日本殖民,甚至民國政府,全都描述成「外來政權」,還說日本殖民政府貢獻最大,民國政府是「威權統治」,而清朝對臺灣的212年更是「消極治理」,毫無建設。但真的是這樣嗎?這種說法不僅偏見十足,還大大扭曲了歷史的真相。

事實上,清朝的212年裡,大量的漢人移民涌入臺灣,展開了臺灣史上的「大移民時代」,是臺灣史上前所未見的大開墾和大拓荒。這場大移民潮可以說是臺灣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篇章,規模之大、影響之深,絲毫不遜色於美國開發大西部的「拓荒時代」。然而,今天的教科書對這段歷史卻刻意忽視。那些曾冒着風險渡海開墾臺灣的先民們,他們的汗水、奮鬥和貢獻,竟然被輕描淡寫地抹去了!這怎能不讓人感到憤慨和心痛?

清廷當年接手臺灣,可不是敷衍了事。爲了保衛沿海安全,臺灣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比起其他邊疆地區,清朝對臺灣的用心可見一斑,不僅派了更多官員來治理,還投入大量軍費。政策設計也十分講究,像是劃定地界、不準漢人與平埔族通婚,以避免財產糾紛和族羣衝突。正是因爲這些努力,臺灣逐漸從一片荒地,變成了一個人口密集、充滿活力的繁榮島嶼。這哪裡是什麼「消極治理」?

有人批評清朝時期的械鬥,像是「漳泉械鬥」和「閩客械鬥」,說那是清廷不管事的證據。但事實上,這些械鬥並不比其他地方嚴重。像廣東的「土客械鬥」,比臺灣的衝突還要慘烈得多。臺灣並不是什麼特例,發生「朱一貴事件」、「林爽文事件」、「戴潮春事件」這樣的民變,也不過是移民社會裡常見的政治野心家趁亂謀利,想要稱王稱帝罷了。這些事件根本無法證明清政府不作爲,反而正是清朝積極介入、平亂治理的證明。

更諷刺的是,現在的教科書還說清朝是「爲了防颱而治臺」,這種說法簡直是荒謬!難道北京的政權會怕住在海島上的臺灣居民嗎?把清政府的維穩工作說成是「防範臺灣」,簡直是無稽之談。如果清政府真對臺灣如此冷漠,又怎會派兵駐守,辛苦維持臺灣的安定?

事實上,同一時期,有不少中國移民跑到南洋發展,卻因爲當地沒有清政府的保護,遭遇慘烈的排華暴動,死傷無數。相比之下,臺灣的移民有清政府庇護,得以安居樂業,順利開墾土地,繁榮經濟。試想,沒有這樣的保護,臺灣能夠在那段歷史中平穩發展嗎?

所以,那些說清朝「消極治理臺灣」的說法,不僅錯誤,還是對歷史先民的一種莫大的不敬。清朝212年的治理,讓臺灣得以成爲一片豐饒之地,這不是一件值得感恩和讚頌的事嗎?我們不該忘記,那些拓荒者和治理者的努力,纔是臺灣今日繁榮的基石。

清朝與日本殖民臺灣的態度完全不同

從前,大清帝國治理臺灣時,重視的是戰略利益。他們不希望臺灣落入海盜、荷蘭、西班牙或日本的手中,因爲那會威脅中國東南沿海的安全。雖然清朝因爲國際法知識不足,再加上國力漸衰,讓列強有機可乘,但清政府的初心並非剝削臺灣,而是保護這片土地。所有資源都用來維持臺灣的內部穩定和對抗外敵、海盜。其實,清朝對臺灣的軍事投入比福建還多,足見他們對臺灣的重視。

當時臺灣的財政仰賴福建省的補貼,1887年臺灣升格爲臺灣省後,仍然需要福建每年補助36萬兩白銀。而臺灣自己的稅收,全部用於臺灣的建設,一文都不上繳中央。這和後來的日本殖民完全不同——日本是無情地從臺灣榨取資源,用來供養本國。

臺灣對大陸最大的貢獻,是成爲移民的出口,減輕福建的人口壓力。然而,荷蘭和日本的殖民者卻把臺灣當作自己的金庫,毫不客氣地把資源運回本國,肥水不留外人田。有人批評清政府的官員在臺灣貪污,但比起日本殖民政府的貪腐,那可真是小巫見大巫。像水野遵案和後藤新平的財團案,就是赤裸裸的制度性掠奪。

更有意思的是,臺灣人常常會爲清朝時期有功的官員立祠建廟,以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舉幾個例子:陳璸入祀臺南北極殿,周鍾瑄入祀嘉義城隍廟,蔣元樞入祀臺南禹帝廟、風神廟和開基三官大帝廟,蔣允焄入祀臺南法華寺,蔣毓英入祀在臺南被立碑且建祠,吳國柱入祀臺南竹溪寺,洪一棟立碑於臺南海安宮,陳酉(陳林每)入祀臺南四草大衆廟,楊廷理、翟金、陳蒸三人入祀宜蘭昭應宮,曹謹在高雄鳳山立有曹公祠和曹公路等等。他們的名字至今在廟宇裡被祭祀。這些人留下的政績,讓臺灣的人民自發地敬仰他們。而相較之下,沒有任何一位荷蘭或日本殖民官員享有這樣的待遇,足見清朝的官員比殖民者更得民心。

清朝統治臺灣的212年裡,相比荷蘭和日本的殖民時期,臺灣人算是幸運的。大批漢人移民涌入臺灣開墾,無論是漢人還是原住民,清朝都沒有將他們當外人,更沒有歧視或虧待。雖然當時社會複雜,商人、農民、黑道、地痞流氓一併涌入,還有地震、山洪、病毒肆虐,但清政府一步步穩定了秩序,實屬不易。

可惜的是,到了清朝末年,帝國因循守舊,沒能趕上世界工業化的步伐,國勢日衰,臺灣也跟着受牽連。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不是甲午戰爭的突然爆發,劉銘傳當年在臺灣推動的現代化改革,應該會繼續下去——甚至比中國大陸還要早完成現代化。1895年臺灣被迫割讓,那是全體中國人的悲劇。光緒皇帝爲此哭泣,百姓們更是憤怒不已,這一切都是落後所付出的代價。然而,我們不能因此就否定清政府的用心和努力。

近年來,一些人貶低清朝的治理,說它無所作爲,只是想把日本殖民美化,爲「去中國化」服務。這些說法不過是臺獨論述的小把戲罷了。

如今,臺灣光復已經八十年了,我們更需要重新認識歷史。當年漢人大規模來臺開墾,是臺灣歷史上的大事。這些先民爲這片土地奠定了基礎,這段歷史應該被寫進教科書,受到後人的敬仰。我們不能忘記,清朝治理臺灣的貢獻遠遠不同於日本殖民的剝削與掠奪。讓歷史迴歸真相,纔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作者爲孫文學校總校長,本系列文章獨家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