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再光復》臺灣必須從「文化臺獨」中再光復(張亞中)

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節,當日臺北中山堂,隆重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對聯高掛:「光復舊河山,建設新臺灣」,更明白呈現出當年軍民迴歸祖國,歡欣鼓舞之情。(圖/作者丘智賢提供)

(一)四百年前中華文化已在臺灣紮根

臺灣的中華文化深深紮根,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經過了四百年的傳承,一代又一代人用心守護,才讓這片土地充滿了濃厚的文化底蘊。曾有大陸的朋友感嘆:「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這句話,其實就是對臺灣人身上那股溫潤中華文化魅力的最好讚美。

早在明鄭時期,中華文化就開始在臺灣落地生根。當時在今天的臺南興建了臺灣第一座孔廟,開啓了儒學在臺灣的傳統教育風潮,讓儒家思想成爲社會的重要支柱。那個時候,建立學堂,推動基礎教育,是爲了讓更多孩子能讀書識字。同時,帶有忠孝節義精神的廟宇,如關帝廟和岳飛廟,也在各地建立起來,這些廟宇成爲了人們精神寄託的重要場所。

隨着漢人移民的到來,大陸原鄉的信仰也一同傳入臺灣。各地的廟宇奉祀的神明,像玄天上帝、觀音菩薩和東嶽大帝,至今依然受到臺灣民衆的敬仰。這些信仰不僅豐富了人們的心靈,也成爲了社會文化的重要一環。

到了清朝時期,臺灣的文教發展更進一步,是臺灣在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清廷不但在臺灣設立府、縣儒學,還給予臺灣參加科舉考試的特別名額,顯示對臺灣人才的重視。1823年,臺灣誕生了第一位「開臺進士」——鄭用錫。

書院在臺灣的文化傳承中也扮演了關鍵角色。像臺南的崇文書院、鹿港的文開書院,以及艋舺的學海書院,都是當時重要的文教中心,吸引了許多地方士紳和青年才俊在此求學。

同時,民間信仰也在臺灣發揮了重要作用。來自大陸的神明,從祖廟分靈而出的,像是鹿港的天后宮、臺南的大天后宮、北港的朝天宮,以及大甲的鎮瀾宮,逐漸成爲地方社會的精神支柱。地域性神明如漳州人的開漳聖王、同安人的保生大帝、安溪人的清水祖師、泉州惠安、南安、晉江三縣人的廣澤尊王,粵籍潮州的三山國王也到了臺灣各地。不同族羣的居民共同祭拜某位神明,形成了「祭祀圈」,不僅祈求神明保佑,還讓彼此的情感更加緊密。這些祭祀活動,不僅是宗教儀式,更成爲了凝聚社會力量的象徵。

從早年的儒學教育,到今天仍然活躍的廟宇文化,臺灣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滿了中華文化的痕跡。這些傳統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臺灣人生活的一部分。臺灣的文化,正是因爲與中華文化緊密相連,纔有了今日的豐富和多元。要是我們忘記了這些根源,陷入「文化臺獨」的迷思,那麼我們就等於失去了這塊土地上最珍貴的精神財富。

(二)日本皇民化去不了臺灣的中華文化

日本在殖民臺灣期間,想盡辦法推動「皇民化」,企圖連根拔起臺灣的中華文化和信仰。他們發動了所謂的「正廳改善」運動,要求家庭把傳統的神桌改成供奉日本神道的神桌,還要把媽祖、觀音等神像丟掉,換上日本天皇的照片。然而,除了極少數被迫接受皇民化的家庭外,幾乎沒有人會真的去祭拜日本的天照大神或什麼「神符」「神宮大麻」。

日本殖民政府不僅限制臺灣人的宗教信仰,還直接鎮壓道教的廟宇和寺廟。很多廟宇被迫拆除,參拜活動也被嚴格禁止。他們針對的,是所有象徵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信仰。例如,當年劉銘傳建造的臺北大天后宮被拆除,臺南的大天后宮被改成了日本神道教的佈教所,甚至連彰化鹿港的龍山寺也被強制變成了神道教廟宇。在這場打壓中,臺灣的廟宇數量減少了三分之一。

但是,即使面對如此嚴苛的打壓,臺灣人依然想盡辦法保護自己的信仰和文化。爲了保住從大陸傳來的神像,許多人冒着被抓的風險,把神像藏得嚴嚴實實。有人將神像包在棉被裡,有人甚至把它們藏進廚房的角落,只爲了躲過日本警察的搜查。

1945年日本投降後,那些曾被藏起來的神像一一重見天日,回到原本的神壇上,繼續守護着臺灣的人民。這一切,正是中華文化在臺灣生根的最好見證。即使日本軍國主義的無情摧殘,也無法抹去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蘊。臺灣的中華文化不僅沒有消失,反而在壓迫中更加茁壯,展現出無比旺盛的生命力。

(三)臺灣錯過了從邊陲到中國核心的機會

臺灣雖然擁有豐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但在中國歷史和版圖中,它一直是邊緣地帶,而非中心。自地理大發現以來,臺灣扮演的更多是國際航線上的轉運站角色。無論是成爲漢人開墾的樂土,還是不幸淪爲帝國主義爭奪的戰場,臺灣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大多數時候都是各政權的邊陲,難以成爲政治、經濟或文化的焦點。

然而,1945年臺灣光復,結束了日本的殖民統治,臺灣回到了中國的懷抱。這段歷史並不只是重回中國這麼簡單,臺灣還迎來了一次能夠進入中國核心的機遇。1949年對民國政府而言,無疑是個失敗的年份,但對臺灣而言,卻是歷史上少有的「春天」。民國中央政府的遷臺,徹底改變了臺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地位。

這次南遷,與東晉永嘉之亂和南宋靖康之亂後的兩次南遷並列爲中國歷史上的三大遷移事件。這一波1949年的遷徙,帶來了不僅是大量的文物、檔案,更有大批文化與教育菁英。可以說,民國政府的到來,讓臺灣成爲了五四精神的延續者和中華文化的守護者。1960年代,臺灣推動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中華文化在這片土地上深深紮根,臺灣逐漸成爲全球華人世界的文化燈塔。

到了1970年代,臺灣的經濟開始快速起飛,政治民主也逐漸深化。那時的臺灣,展現出無比的活力和希望。這一切讓臺灣一度不再是中國的邊陲,而有機會真正成爲整個中華文化圈的核心。這是臺灣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時刻——不再只是被動的邊緣角色,而是有能力影響整個中國的未來。

如果臺灣繼續這樣的發展下去,臺灣的確有機會引領整個中國的發展。但歷史總是充滿戲劇性與反諷。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並不是被外力打斷的,而是臺灣自己內部帶頭阻斷了這個趨勢。有人選擇自我封閉,拒絕與中國大陸的聯繫。有人選擇與大陸政權對抗,他們不僅走上了「去中國化」的道路,還推動了「文化臺獨」,試圖割裂臺灣與中華文化的連結。

臺灣本來有機會引領中國,成爲整個中華世界的核心,但最終卻選擇了內耗和分裂。這段歷史的選擇,不禁讓人感嘆臺灣錯失瞭如此難得的契機。

(四)臺灣開始「文化臺獨」

自1990年代以來,隨着臺灣的民主化,一些政治人物開始利用社會上的認同差異,來鞏固自己的選票。他們刻意強調「統派或獨派」、「臺灣人或中國人」、「本省人或外省人」的對立,把國民黨與民國政府視爲外來政權。從那時開始,臺灣社會的裂痕越來越深。在接下來的二、三十年間,這些人不斷推動臺灣在政治上要遠離中國,在文化上「去中國化」,在經濟上則要與中國保持距離。

然而,臺灣選擇遠離中國的結果,讓它又回到了最初的地理位置——重新成爲邊陲。特別是當中國大陸的經濟快速崛起、政治力量日益強大、且重新弘揚中華文化時,臺灣已經失去了成爲中國核心的機會,再次被推向邊緣。

對推動「去中國化」的分離主義者而言,他們並不在乎臺灣成爲邊陲,他們要的是徹底脫離中國、實現臺灣獨立。然而,當獨立在法理上與現實政治中根本無法實現時,他們便轉向宣示性的「口頭獨立」和軟性操作的「文化臺獨」。他們通過改變歷史教育、文化認同,讓臺灣人在情感上和文化上逐漸遠離中國。

兩蔣時代,臺灣人的身分認同很清楚——「我們是中國人」,而臺灣的歷史自然也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然而,從李登輝開始,政治人物刻意操作檯灣人與中國人這兩種身分認同的對立。在歷史教科書中,臺灣史雖然仍在中國史的框架內,但已經逐漸被割裂成一個獨立的部分。到了2000年陳水扁執政後,臺灣史徹底從中國史中抽離,成爲一本完全獨立的教材。

即便2008年到2016年馬英九執政,他也未能做到撥亂反正。臺灣史與中國史依舊是分離的,即使有民間要求課綱微調,但最終也沒有任何的改變。2016年蔡英文上臺後,更進一步把「中國史」改爲「東亞史」,徹底讓中國史在教科書中退場,成爲「東亞歷史」的一小部分,簡化和碎片化了中國歷史在臺灣教育中的位置。

不僅如此,「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也退出了語文教育,文言文的比例大幅刪減。過去的「公民與道德」課,強調的是倫理與道德,但如今,教育重點只剩下公民的權利與義務,而忽略了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

以「去中國化」爲目標的「文化臺獨」的核心有兩個層面:一是建立「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身分認同,二是在文化上淡化中華文化,將中華文化的地位降爲與其他多元文化並列。

經過將近三十年的「去中國化」的教育和政治操作,的確產生了效果,臺灣人的認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臺灣政治大學的長期民調顯示,如今,只有大約三成的臺灣人認爲自己也是中國人,而有六成五以上的人認爲臺灣人不是中國人。(如圖)根據其它一些民調顯示,在年輕世代中,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更高達八九成。

如圖:

這種身份的改變,不僅削弱了臺灣在兩岸關係中的話語權,更可能使兩岸關係走向對抗和戰爭。要讓臺灣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必須重建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認同。這不僅攸關臺灣的未來,也是臺灣實現真正光復的重要一步。

(五)中華文化是臺灣多元文化的主體與核心

中華文化明明就是臺灣多元文化的主體與核心,但民進黨卻硬生生想捏造出一套完全沒道理的說法。他們說的是中文、過的是中國的節日、拜的是中國的神明,明明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但他們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完全擺脫這個事實。所以他們乾脆用另一個手法,試圖削弱中華文化在臺灣的主體性。把中華文化和其他文化放在同等地位,好像我們的傳統文化就沒什麼特別似的。

臺灣教育部更進一步,規定教科書必須強調「臺灣是多元文化社會」,而且不準再提「臺灣是以中華文化爲主體的多元文化」。表面上他們說是爲了平等對待不同文化,但背後的目的,其實是要藉着「多元」這個概念,逐步淡化中華文化的主體性,以方便他們推動「去中國化」。

民進黨的說法是,因爲臺灣有原住民,也曾經被荷蘭、西班牙、日本殖民,最近還受到美國的影響,所以臺灣的文化很「多元」,而漢人帶來的中華文化,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但我們不妨仔細看看,其他文化到底對臺灣影響多深?有學者說,臺灣最早的文化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的長濱文化、新石器時代的大坌坑、圓山、卑南文化,甚至後來的鐵器時代的十三行文化、蔦鬆文化、靜浦文化。可是,這些文化的族羣后來都神秘消失,甚至跟現在的原住民也沒有確切的關聯。如果硬要說有,那這些族羣的根源,應該也是來自中國大陸。

荷蘭是以聯合東印度公司的名義來到臺灣,最著名的安平古堡是荷蘭時期所建,但是所有的建築材料與工人,都是來自於大陸的漢人。當時來臺的荷蘭人並不多,其生活習慣也幾乎沒有對當地人有影響。西班牙人在臺期間也只有十多年,而且並沒有在臺灣北部建立起自己的殖民體系,而只是散居做一些生意買賣,當時的一些碉堡早已無影無蹤,如果要說荷蘭與西班牙爲臺灣留下多元文化的因子,真的是牽強得不得了,只能說是出於「政治需要」了。

原住民文化的確是臺灣多元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有着非常豐富的獨特色彩。但是如果從代表性或主體性來看,漢人在不同階段大量移民臺灣,經過繁衍,目前有漢人血統者佔臺灣人口比例98%,比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的漢人比率還高。這些漢人的價值觀幾乎全部都受到中華文化影響,生活中也多是中華文化與習俗。原住民文化固然是臺灣多元文化的一個部分,但是如果硬要將其做爲臺灣文化的代表,那就是有「政治需要」的操作,只是利用原住民文化來壓制或排除中華文化罷了。

日本人殖民臺灣五十年,也嘗試用「皇民化」改變臺灣人認同,放棄中華文化信仰,但是日本人最終讓臺灣人都信仰神道了嗎?即使今天台灣人喜歡吃日本料理、追求日本文化,但這些都只是生活習慣的一部分。就像有人愛吃法國菜、住美國豪宅、看好萊塢電影一樣,這隻能算是「生活多元」,不代表文化的主體。

我們要了解,無論是生活中的多元,還是文化中的多元,終究還是有主次、有核心的。日本的文化中有的來自中國,民主制度來自美國,但是日本人未曾強調自己是個多元文化的國家。美國自稱多元文化國家,但基督教文化和英語,無疑是美國文化的主體與核心。

真正的多元文化不是拋棄自己的根,而是在根的基礎上,包容和接納其它文化。在臺灣,中華文化的分量和影響力,遠遠超過其他文化或習慣。這不是所謂的「中華文化霸權」,而是歷史和現實的事實。那些不願承認的人,只是在做「去中國化」的政治操作罷了。

(六)讓中華文化在臺灣再光復

一羣「文化臺獨」者無法抹去中華文化的存在,就選擇在臺灣的文化教育中淡化中華文化的地位。這背後的目的,其實很明顯,就是在爲「去中國化」鋪路。一些推動文化臺獨的人心中簡單地想着,既然「法理臺獨」眼下難以實現,那麼不如從文化入手,一步步累積未來獨立的基礎。然而,他們似乎忽略了核心問題——文化臺獨雖看似是臺灣的內部問題,但其影響卻早已超出島內,牽動着兩岸的敏感神經。臺獨的另一層意涵是什麼?戰爭。當文化臺獨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時候,戰爭的腳步就愈來愈接近臺灣。

中華文化,曾經是臺灣的驕傲與優勢。然而,當臺灣選擇逐漸疏遠這份文化底蘊,自我放棄,甚至弱化它的時候,臺灣在兩岸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也隨之減弱。而對於那些對中華文化缺乏瞭解、對中國歷史認識膚淺、甚至對中國文字都逐漸生疏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疏離只會讓他們未來的競爭力大打折扣,失去更多可能性。

當年臺灣被日本統治五十年之久,然而在光復時,臺北的街頭仍然張燈結綵,人民滿懷喜悅地慶祝自己的迴歸。如今,情況卻截然不同,大多數臺灣人已經不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反而積極地去中國化,甚至削弱中華文化的影響力。試想一下,這樣的景象,對於八十年前那個盼着光復的臺灣,是多麼的諷刺。

臺灣需要再次從文化臺獨的手中「光復」,讓人民重新認識中華文化的深厚價值,並理解兩岸雖由不同的政權治理,但我們依然是一脈相承的中國人;數以萬計的臺灣宮廟、神祇信仰,都來自於中國大陸的傳承。中華文化,是連結兩岸的最大公約數,是臺灣最寶貴的資產,也是我們可以驕傲地展示給大陸同胞的珍貴資源。

五十年的日本殖民,推動的皇民化運動,最終都無法動搖中華文化在臺灣的根基。「臺灣人不是中國人」,這句話只是一些政客的謊言罷了,必然經不起血緣與歷史的檢驗。我們對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再光復抱有信心。然而,即便如此,文化臺獨的陰影依舊籠罩着這片天空,一個不小心,可能就會給臺灣帶來深重的災難。中華文化在臺灣的臺灣再光復,應該是我們在光復八十週年之際,應當去努力的方向。

(作者爲孫文學校總校長,本系列文章獨家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