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再光復》日本在臺灣的剝削與壓制(張亞中)
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節,當日臺北中山堂,隆重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對聯高掛:「光復舊河山,建設新臺灣」,更明白呈現出當年軍民迴歸祖國,歡欣鼓舞之情。(圖/作者丘智賢提供)
(一)有計劃地掠奪臺灣資源
有些人說日本殖民臺灣「功不可沒」,還美化他們是「現代化的啓蒙者」。但真相真的如此嗎?其實,日本一踏上臺灣這片土地,就開始如法炮製英國殖民地的掠奪策略。日本不是來建設臺灣的,而是帶着明確計劃來榨取臺灣的自然資源。
他們先征服原住民,強佔山林和土地,砍伐珍貴的檜木,把這些高檔木材運回日本,成爲皇宮、神社、御陵的建材。甚至你今天在阿里山看到的小火車,當年其實是專門用來運送檜木的。更可悲的是,修建這條鐵路時,日本政府以幾乎是奴工的條件,逼迫原住民和漢人日夜開工。檜木被一車車運往日本,建造起明治神宮、靖國神社、橿原神宮、桃山御陵和日本皇宮,而臺灣只剩下一片片被砍伐殆盡的森林。
早在清朝時期,臺灣的樟腦業已經發展得非常繁榮,臺灣的樟腦產量甚至佔據全球的七成。當時,像霧峰林家這樣的臺灣大地主,靠着經營樟腦業積累了龐大的財富,還有一支強大的私人武裝。在1895年的乙未戰爭中,這些私人武力還曾散佈各地,與日軍激戰。但日本殖民政府上臺後,很快接管了樟腦業。
後藤新平上任後,命令臺灣人砍伐樟樹,製造樟腦,並從基隆港運往全世界。後藤甚至還在劉銘傳的鐵路基礎上,修建了長達400公里的縱貫鐵路,確保這些資源能快速運回日本。僅僅兩年內,日本從臺灣樟腦業中賺取的利潤就摺合現在的100億日圓。日本人在臺灣前十年統治的財源,幾乎完全建立在對檜木和樟樹的瘋狂掠奪之上。
然而,日本的掠奪不僅止於森林。日本殖民政府也瞄準了臺灣農民的土地。他們以農民的土地沒有正式地契爲藉口,奪走了大批農田和耕地。這些土地很快就落入了總督府和日本財閥的手中。短短几年內,他們就侵佔了264萬多甲的土地,相當於臺灣土地總面積的七成!這些土地原本屬於漢人和平埔族,但全都被殖民者巧取豪奪,淪爲他們掠奪財富的工具。
這段歷史,不該被輕描淡寫,更不該被美化。日本在臺灣的所作所爲,是赤裸裸的掠奪和壓榨。如今,當有人將這些劣行包裝成「現代化」的成果,甚至讚美阿里山的鐵路時,我們應該要問:那條鐵路背後,是誰的汗水和淚水?這段歷史,應該要被銘記,而不是被扭曲成殖民者的「功勞」。希望我們能正視這些事實,還歷史一個公道。
(二)用賣鴉片來累積財源
當年,日本殖民臺灣時,後藤新平想盡辦法要掏空臺灣的資源,其中最賺錢的一招,就是靠賣鴉片撈錢。他建立的「製藥所」,美其名像是藥廠,但實際上就是名副其實的「鴉片工廠」。他們從印度、伊朗、土耳其進口生鴉片,在臺灣萃取嗎啡和鴉片膏,再通過總督府的專賣系統壟斷販賣。
這套系統簡直就是一條貪婪的食物鏈!總督府把經銷權分配給日本的退休官員和一羣親日的商人,他們再把鴉片轉賣給持有吸食許可證的臺灣人。就這樣,一個官商聯手的毒品集團誕生了。到1905年,臺灣持有鴉片吸食證的人已經多達13.7萬人!日本殖民政府用這種方式控制上癮者,剝削他們的錢,讓殖民統治有了穩固的財政支撐。以今天的眼光看,後藤新平的所作所爲,簡直就是一個大毒梟。
1898年,鴉片專賣收入已佔殖民政府總財政收入的31%。靠賣鴉片、壟斷樟腦、掠奪土地,日本在短短几年內,就實現了財政盈餘。到了1907年,日本甚至反過來用臺灣的稅收和收入,去補貼日本本土的政府。臺灣,就這麼成了日本的搖錢樹。
這套「鴉片王國」的收入,後來還成了日本四處侵略的重要經濟支撐。1904年後,日本將臺灣生產的鴉片運往遼東半島,1914年再運到山東青島,甚至在1937年後跑到廈門、海南島和朝鮮半島種罌粟,把鴉片送回臺灣提煉,再進一步運往日本銷售。整個日本帝國,就靠着武力掠奪資源和賣鴉片,一步步建立起來。
你知道嗎?今天位於臺北的總統府,當年就是總督府,那座樓就是靠鴉片的錢建造的,所以當時的臺灣人稱它爲「鴉片樓」。想想看,那棟樓代表的可不是建設和榮耀,而是臺灣人民的苦痛和被剝削的血淚。
日本不僅靠賣鴉片撈錢,還壟斷了樟腦、菸酒、火柴和石油的專賣收入。到了1942年,這些專賣收入已經佔了殖民政府總收入的四成以上。日本殖民者就靠着這些黑心財源,支撐起了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
相比之下,清朝在治理臺灣時,從來沒有向臺灣人民榨取一分錢,反而年年補貼臺灣的財政。誰是真心把臺灣人當自己人?答案已經不言而喻。
(三)八田與一興建水庫是爲有效剝削臺灣稻米
有些人把日本的八田與一奉爲「臺灣水利之父」,大加讚揚他的貢獻,甚至還說日本殖民帶來了臺灣的現代化。可是,他們真懂這段歷史的真相嗎?
其實,早在清朝時期,臺灣的漢人移民就已經建立起完善的水利系統。像高雄的曹公圳、彰化的八堡圳、臺北的瑠公圳,這些水利設施全都是先民們用雙手和汗水建起來的。這些圳道不僅灌溉了大片農田,也爲臺灣人民的生活帶來了穩定的糧食供應。
但是,日本殖民政府的水利建設,根本就不是爲了臺灣農民。1918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因戰爭導致米價暴漲,供應不足,於是把目光瞄向臺灣。他們開始計劃大規模建設水庫和灌溉系統,目的是爲了從臺灣大量生產稻米,供給日本本土。
於是,日本總督明石元二郎找來八田與一,在臺灣漢人建立的水利基礎上,興建了嘉南大圳和烏山頭水庫。聽起來像是美好的建設故事,但事實卻不像外表那麼光鮮。八田與一在設計上出了問題,烏山頭水庫的水量不足,根本無法支撐嘉南大圳的全部灌溉需求。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殖民政府開始強制推行三年輪作制度,要求15萬甲農田的農民輪流灌溉,還要求那些沒拿到水的農民也得乖乖繳水費。
這樣的苛政引發了農民的強烈不滿,但日本殖民政府卻不顧一切,用警察力量強行壓制。農民的困苦,一直拖到1934年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完工,才稍稍改善。
即使嘉南大圳增加了稻米的產量,這些收成也大多運回日本,成了日本的廉價糧食。日本殖民政府控制米價和肥料價格,導致生產增加的利潤有六成都被運回日本,只有不到四成留在臺灣。而這些留在臺灣的利益,大部分又流進了皇民和大地主的口袋,真正落到農民手中的少之又少。
更諷刺的是,八田與一在建設水庫和大圳時,還強行徵收農民的土地,強收水租,讓農民和地主生活苦不堪言。八田與一所做的,其實是爲了服務日本的農業利益,而不是爲了改善臺灣農民的生活。但如今,卻有人將他視爲英雄,還設立雕像和紀念館供人膜拜。政客們更是藍綠無分,都跑去致敬,完全忽略了歷史真相。
這樣的歌頌,反映出的是臺灣至今還沒有真正「光復」。價值觀的混亂,是非不明,甚至有人依然沉迷在日本殖民時期的思維裡,對過去的剝削心甘情願地接受,進行着一種「自我殖民」。
(四)臺灣成爲最典型的殖民地經濟社會
有些人批評清朝時的官員貪污腐敗,但卻忽略了日本殖民臺灣的剝削比這些個別貪污嚴重得多。日本人在臺灣的統治,不是零散的貪污,而是一套有計劃的系統性掠奪。那些日本殖民官員在離職時,不但能拿到豐厚的退休金,還獲得大筆臺灣的土地作爲「補償」。這些土地,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後才被沒收歸還。
更令人心寒的是,日本政府從來沒有補貼過臺灣的經費,相反地,還讓臺灣倒貼他們的財政赤字。他們在臺灣搞的建設,全都是從臺灣人民身上榨取來的錢。根據當時的統計,臺灣人所繳的稅負,平均每人都比日本本土的人民高得多。然而,這些歷史事實,臺灣的歷史教科書上根本不提,而那些鼓吹「去中國化」的政客和學者,更是選擇性地無視這些真相。
劉進慶,一位取得東京大學經濟博士學位的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殖民統治的本質,就是壓制與掠奪。」事實上,日本殖民臺灣,目的只是利用臺灣來發展自己的資本主義,並沒有想過要讓臺灣成爲一個現代化的經濟體。臺灣的經濟模式,從頭到尾都是一個典型的殖民地經濟,而不是真正的現代化資本主義。
撰寫《亞細亞孤兒》的客家人吳濁流,也曾深刻揭露日本殖民臺灣的真相。他指出,日本人爲了搾取臺灣的資源,不得不先把基礎設施建起來,比如郵政、電信、航運、港灣和鐵路。但在工業發展方面,日本卻有意地保留限制。例如,他們不發展重工業,讓臺灣始終沒有完整的工業基礎;也不發展肥料工業,限制臺灣的農業發展;甚至連基本的紡織業也不建立,讓臺灣人民的衣服只能依賴從日本進口。換句話說,日本在臺灣的「現代化」,根本不是爲了臺灣人的福祉,而是爲了滿足殖民者自己的需求。
有人說,如果沒有日本的殖民,臺灣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這樣的說法真的是太牽強了。的確,中國的現代化比日本晚了三十年。日本在1868年明治維新時大步向前,而中國則是在1898年纔有戊戌變法的討論。之後,中國還要面對列強侵略、鉅額賠款、內部革命和軍閥割據,這些都讓國家的建設進展艱難。但即使如此,清朝末年的劉銘傳已經在臺灣推動現代化改革。如果不是甲午戰爭打斷這個進程,臺灣的發展早就不需要靠日本殖民來啓蒙。
那些交通和水利設施的建設,無一不是掠奪臺灣人的資源所換來的,它們的目的是爲了日本的利益,而不是臺灣人的未來。如果在瞭解這些歷史真相後,還有人一味歌頌日本的「現代化」建設,那就像心理學家所說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羣」——被害者開始同情、甚至愛上了加害者。然而,比斯德哥爾摩症候羣更可怕的,是那些沉迷在殖民過去裡的「媚日」情結。
(作者爲孫文學校總校長,本系列文章獨家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