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再光復》臺灣需要找回真正的正義(張亞中)
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節,當日臺北中山堂,隆重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對聯高掛:「光復舊河山,建設新臺灣」,更明白呈現出當年軍民迴歸祖國,歡欣鼓舞之情。(圖/作者丘智賢提供)
(一)「轉型正義」從鬥爭蔣介石開始
2016年,當民進黨掌握了全面執政權後,蔡英文政府打着「轉型正義」的旗號,在臺灣掀起了一場政治鬥爭的風暴。
「正義」應該是社會的道德底線,沒有正義的社會最終只會走向自我毀滅。然而,這些年來,臺灣的「轉型正義」卻成爲了政治工具,變成了臺灣最荒謬的話語之一。它的核心目的並不是追求真正的正義,而是用來清算國民黨,瓦解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的統治基礎,最終達到去中國化的目的。而這場鬥爭,從已經逝世的蔣介石開始。
蔣介石對臺灣的光復和建設居功厥偉,所以許多地方以「中正」命名,以紀念他的貢獻。然而,一些臺獨人士卻彷彿和蔣介石有着解不開的仇恨,他們不僅破壞他的銅像,甚至還在他的靈柩上潑紅漆。他們把這些行爲美其名曰「轉型正義」,但看在世人眼裡,只是一場滿懷憤怒和怨恨的鬥爭。
蔣介石對中華民族的貢獻不容忽視。北伐統一全國、領導抗戰避免中國成爲亡國奴,並光復臺灣,讓中國成爲聯合國中的大國,擁有否決權的地位。古寧頭大捷與八二三炮戰,更讓臺灣免於共產主義的威脅。蔣介石還在臺灣推動土地改革,讓耕者有其田,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實施地方自治和九年國教,讓佃農的子弟也有機會成爲總統。推動文化復興運動,讓臺灣是一個有中華文化底蘊的地方,也使得臺灣人在大陸人眼中,曾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然而,蔣介石的這些貢獻,卻在一些皇民後代和臺獨人士的眼中成了眼中釘。他們認爲,只要把蔣介石鬥臭,就能讓國民黨和中華民國的統治基礎一併瓦解,進而爲臺獨掃清障礙。但這樣的「轉型正義」,真的符合正義嗎?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與民國政府堅持臺灣同胞也是中國人,使得臺灣人從參與侵略戰爭的共業者,轉而成爲戰勝國的國民,而使得臺灣人不受戰爭的追訴,也不必承擔侵略者的良心譴責,但是幾十年後的臺灣,一羣皇民化的子弟、臺獨的支持者卻不拆解其銅像,不在其靈柩上潑紅漆,就難消心中之恨。這是什麼樣的一種價值扭曲?
1949年,國共內戰局勢崩潰之際,蔣介石帶着政府、軍隊和黃金外匯撤退到臺灣,成功抵擋了中共的進攻。如果當時中共政權控制檯灣,臺獨根本沒有任何存活發展的空間,但很諷刺的是,現在臺獨份子最痛恨的政治人物,卻正是當年保護臺灣免於共產黨統治的蔣介石。
這樣的「轉型正義」,究竟是什麼?這樣的價值觀,究竟是在追求什麼樣的未來?
(二)二二八事件被當成臺獨與民進黨的「提款機」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原本是一段充滿悲痛的歷史,但如今卻成了臺獨勢力攻擊蔣介石和國民黨的第一盆髒水。臺獨支持者不僅把這個事件歪曲爲臺灣人走向臺獨的起點,還非要把蔣介石塑造成二二八的「元兇」和「劊子手」。
事實上,二二八事件一開始只是一場單純的警民衝突,但最後卻演變成了民兵武裝叛亂,甚至帶有推翻政府的意味。當時,作爲中央政府的領導人,蔣介石在臺灣行政長官陳儀要求派兵平亂時,別無選擇,只能做出必要的處置。換作任何一個領導人,都不可能坐視不管。
我們不妨反問一下那些批評蔣介石的人:如果是在日本殖民時期,臺灣人敢發動叛亂,日本人會怎麼處理?答案很簡單:日軍早就大開殺戒了。然而,蔣介石畢竟不是日本殖民者,他在電報中多次命令陳儀「不可報復」,要求控制局勢,避免更大的傷害。即便如此,臺獨支持者依然把蔣介石扣上「屠夫」的帽子,毫無證據地指控他是二二八事件的「元兇」。
有趣的是,曾任國史館館長的張炎憲,也是一位臺獨支持者。他在《二二八檔案彙編》的序言裡寫道:「蔣介石是二二八的元兇呼之欲出,只是還找不到白紙黑字的證據而已。」這句話充分暴露了臺獨勢力是如何用「莫須有」的罪名來攻擊蔣介石。
在臺獨宣傳的操弄下,二二八事件被誇大成了所謂的「官逼民反」和「大屠殺」。爲了證明這一點,當時的李登輝政府宣佈,只要登記爲二二八事件中的死亡或失蹤者,家屬就可以獲得600萬元的新臺幣補償。這樣的高額賠償,無疑是希望能吸引更多人登記。然而,即便經過了30年的多次延長,最後登記的死亡或失蹤人數也只有800多人。相比於日本殖民時期屠殺的40萬臺灣人,這個數字顯得少得多。然而,這些臺獨支持者卻對日本殖民者的屠殺噤若寒蟬,從不批評。
民進黨已經執政十多年,本應還原二二八事件的真相,但他們顯然不願意面對事實。他們更傾向於不停地利用二二八事件來挑動族羣仇恨,把它當成臺獨有理的「提款機」,製造族羣仇恨,污名國民黨,從中獲取政治利益。
(三)白色恐怖的本質被曲解
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成了臺獨勢力丟向蔣介石和國民黨的又一盆髒水。當時,蔣介石確實嚴厲整肅了潛伏在臺灣的共產黨地下勢力,但這些行動與所謂的「打壓臺獨」無關。然而,臺獨支持者卻把「白色恐怖」描繪成對臺灣人民的迫害,把一切罪過都推到蔣介石的頭上,稱之爲國民黨威權統治下的恐怖行動。
2013年,中國大陸在北京的西山建立了「無名英雄紀念館」,紀念1950年代在臺灣犧牲的共產黨地下工作人員。同年12月18日,《環球時報》報導,1949年前後,中共共派出了一千多名特工進入臺灣,其中有1100人被國民政府依戒嚴法處決。而這些名單中,有800多人竟與臺灣所謂的「白色恐怖受難者」重名。這揭示了一個真相:被稱爲「白色恐怖」的犧牲者,許多人其實是捲入國共內戰的共產黨特工,而非臺灣的臺獨人士。
這些犧牲的中共特工,就像臺灣當年派往大陸的特工一樣,都是爲忠於各自的政權而捐軀的英雄。但臺獨勢力卻選擇性地只爲這些共產黨特工討公道,並將蔣介石形容成威權統治下的「屠夫」,甚至有人將他與希特勒相提並論。
我們不禁要問:如果1949年,蔣介石沒有成功阻止共產黨渡海攻臺,如果1950年代毛澤東在臺灣的佈局得逞,今天這些皇民後代和臺獨勢力還能有生存發展的空間嗎?恐怕他們早就被徹底清除,拔得一乾二淨。
當然,蔣介石和國民黨的政策不是不能批評,但一切批評都應該建立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蔣介石和陳誠推動的土地改革,讓無數佃農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土地。諷刺的是,今天那些要清算鬥臭蔣介石的年輕人,很多都是當年受惠於土地改革的佃農子孫。
更讓人無奈的是,一些曾受民國政府庇護的外省人後代,爲了靠攏民進黨或臺獨勢力,如今也加入了鬥爭蔣介石的行列,忘記了他們父祖如果留在大陸可能也是黑五類,蔣介石與國民黨當年畢竟也提供了庇護,讓他們可以在臺灣安定的成長。
事實上,二二八事件是中日戰爭遺留的產物,而白色恐怖則是國共內戰在臺灣的延續。它們都是歷史上政權對抗中的悲劇,與族羣仇恨無關。但今天,一些人卻打着「轉型正義」的旗號,無限上綱地扭曲歷史,把所有被民國政府處決的人都描繪成「受難者」,無論他們是暴徒、顛覆者,還是間諜。
臺獨勢力的目的,不是追求真正的正義,而是要醜化蔣介石和國民黨,進一步推動「去中國化」,把民國政府描繪成「外來政權」,以此爲臺獨掃清障礙。
(四)蔣介石與國民黨的貢獻不應被抹煞
今天,臺獨勢力宣稱過去的蔣介石與國民黨時代是不正義的,必須透過「轉型正義」來清算。然而,這些指控卻無視了一個不爭的事實:正是在蔣介石與民國政府的治理下,臺灣度過了經濟發展最燦爛的黃金十年。
1960年代的臺灣,每年的經濟成長率都超過10%,物價上漲率不到4%,出口佔GDP的比例超過24%,儲蓄率超過20%。這樣的成就,無論是荷蘭人、鄭成功、大清帝國、日本殖民政府,還是今日的臺北政府,沒有任何一個時期的統治者能超越。然而,這段黃金歲月卻在臺灣的教科書中被刻意忽視。
在那十年間,臺灣歷史上困擾已久的乞丐和無業「羅漢腳」現象幾乎絕跡。那也是臺灣邁向現代化的關鍵十年。如果沒有這段時間奠定的基礎,蔣經國後來的經濟建設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成功。無論怎麼評價蔣介石的功過,他在那個時代爲臺灣打下的根基,是任何一位後來的領導者無法超越的。然而,如今,臺灣年輕一代卻只記得蔣介石是「獨裁統治者」,國民黨則被貼上了「外來政權」的標籤。
即便在兩岸對峙的年代,臺灣實行戒嚴,民國政府依然推動地方自治,爲後來的全面民主化奠定了基礎。日本殖民政府在臺灣的五十年間,從未考慮過讓臺灣擁有這樣的自治權。九年國教的推行,提高了國民素質;復興中華文化,讓臺灣成爲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地,這些都是蔣介石與民國政府的無可抹滅的貢獻。
蔣經國延續了父親的努力,推動十大建設,建立新竹科學園區,讓臺灣在半導體產業上崛起,成爲世界矚目的科技強國,甚至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然而,這些成就卻不被臺獨勢力承認。他們認爲,臺灣的繁榮應該歸功於日本殖民時期的基礎建設和美國的經濟援助,而國民黨推動的地方自治只是拉攏本土勢力的手段,而臺灣的全面民主化是他們鍥而不捨鬥爭與美國的壓力所致。
這羣臺獨者,他們把蔣介石推動的中華文化復興,看成是中國文化在臺灣的「霸權」展現,因此必須加以對抗。他們把兩蔣和國民黨的黨國體制描述成不正義的象徵,主張必須徹底清算。但他們卻對日本殖民時期的專制統治毫無批評,這難道不更諷刺嗎?
蔣介石與蔣經國一生都不曾讓「中華民國」的燈火熄滅,但令人痛心的是,他們的後繼者卻一個個背離了他們。他們拉拔的政治人物,面對蔣介石被臺獨份子攻擊時,大都選擇保持沉默;當歷史教科書逐漸「去中國化」的過程中,他們也選擇噤聲不語,即使有了權力,也沒有做到撥亂反正。當兩蔣時期被定位爲「不正義」的年代,他們也沒有奮力抗爭,反而是選擇保持距離,深怕影響到他們「客觀中立」的個人形象,影響到他們未來的政治前途。悲哀的是,不只是兩蔣政治上的繼承者,連兩蔣自己的子孫,也不願捍衛紀念蔣中正的中正紀念堂。
當所有的仇恨都能被「轉型正義」合理化,當真相可以被扭曲、事實可以被抹黑,這樣的臺灣光復還有什麼意義?只有重新認識蔣介石與國民黨對臺灣的貢獻,臺灣才能從現在的鬥爭與清算中重生。在臺灣光復80週年之際,我們迫切需要的是「正義的再光復」,而不是選擇性地抹殺歷史。
(作者爲孫文學校總校長,本系列文章獨家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