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再光復》日本在臺灣的工業化成果與臺灣無關(張亞中)
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節,當日臺北中山堂,隆重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對聯高掛:「光復舊河山,建設新臺灣」,更明白呈現出當年軍民迴歸祖國,歡欣鼓舞之情。(圖/作者丘智賢提供)
(一)臺灣的本土企業只剩下一成
很多人以爲日本殖民臺灣時,留下了不少「工業化的成果」。但真相是,日本的工業化根本就不是爲了臺灣,而是徹底壓榨本地的企業和農民,讓臺灣的發展停滯不前。
早在1912年,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就下令,禁止臺灣人開設帶有「會社」字樣的公司。想開公司?可以,但必須跟日本人合資。這道命令直接阻斷了臺灣人建立現代企業的可能性,讓他們只能停留在傳統商號的經營模式中。而那些有能力籌組現代企業的臺灣人,則不得不受制於日本人的規範。
到了1941年,臺灣的經濟被徹底控制。在資本額超過20萬日圓的公司中,日本人擁有的企業高達九成以上,而臺灣人自己的企業只剩下可憐的不到一成。換句話說,臺灣的經濟命脈已經完全掌握在日本人手中。
就連農業也不例外。1925年,日本殖民政府設立了「臺灣青果株式會社」,壟斷了臺灣的香蕉產業。他們控制了超過七成的香蕉產量,壓低蕉農的收購價格,讓日本的中間商發了大財,而臺灣的蕉農則被逼成了半農奴。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鳳梨產業。1931年,日本人設立了「臺灣鳳梨會社」,徹底打垮了臺灣人經營的鳳梨工廠,建立起徹底的殖民剝削體制。
日本殖民者這樣做,不是爲了臺灣的發展,而是爲了讓自己賺更多的錢。他們透過控制檯灣的土地和生產,擴大稻米、蔗糖、香蕉的產量,低價供應給日本本土,減少外匯和白銀的流失,把資本都蓄積起來,日本對臺灣的工業化,爲的是對臺灣更有效地吸臺灣的血,用於他們對外侵略的戰爭。
(二) 臺灣人是工業化的局外人
有些人還認爲,日本殖民時期給臺灣帶來了工業化建設,讓臺灣人也享受到了工業化的成果。但這真的是事實嗎?
日本殖民政府的確在臺灣推動了一些工業化,但那只是爲了日本本國的發展和戰爭需求,而不是爲了臺灣的未來。更殘酷的是,工業化的機會和利益基本上全都留給了日本人,臺灣人只能繼續在農田和漁場上打拼,勞碌度日。看看這些數據就知道真相:1905年,臺灣人的農漁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3.7%;到了1920年,仍然有71.2%的人靠農漁業維生;即使到了1940年,這個比例也還高達69.5%。這些數字說明,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下,多數臺灣人還是無法進入工業和商業領域。
日本人掌控了工業和商業的主導權。1905年,工商業的產值佔臺灣生產總值的19.6%;到了1940年,這個比例增加到了48.0%。然而,這些工業的成果和經濟利益,全都進了日本人的口袋。臺灣人參與工商業的人口比例呢?1905年只有12.4%,1930年稍微上升到20.4%,但到了1940年又下降到17.5%。這些數據清楚地揭示了:殖民時期的工商業發展,根本就不屬於臺灣人,而是屬於日本人。
再看看農漁業的情況,這也是臺灣人的主要經濟來源。農漁業的產值佔臺灣總生產值的比例,從1905年的76.8%逐年下降,到1940年只剩下44.2%。雖然生產力增加了,但所得卻越來越少,大部分的利益都流入支持日本殖民政府的皇民地主手中,比如推動臺獨運動的彭明敏和廖文毅家族。農民呢?他們只能在貧困和辛勞中掙扎,因爲日本殖民政府從來不推動土地改革,農地也從未重新分配。
所以,事實就是,日本的殖民統治下,臺灣的工業化是爲了服務日本人的利益,而不是爲了臺灣人的未來。工業的利潤全被日本人拿走,臺灣人只能在農田裡勞作,甚至連進入工業體系的機會都沒有。這纔是殖民統治下,臺灣社會和經濟的真實面貌。
(三)公共衛生成果遠不如民國時期
有些人總是津津樂道於日本在臺灣的醫療和公共衛生建設,認爲這些貢獻不可忽視。但如果仔細看看數據,你就會發現,日本的成果其實相當有限,遠遠比不上民國政府在臺灣的努力。
在日本殖民初期,1906年時,臺灣人的平均壽命非常短,男人只有27.7歲,女人也只有29.0歲。到了1940年,男人的平均壽命才增加到41.1歲,女人也才增加到45.7歲。換算下來,這34年間,男人的壽命每年只增加0.39歲,女人則每年增加0.49歲。這些進步看似不錯,但這段期間的末期,隨着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臺灣人被徵召上戰場,甚至遭受戰火轟炸,許多人繳納了「血稅」,而日本殖民政府在那之後,就不再公開臺灣人的壽命數據了。
相比之下,看看民國政府的成績。1950年蔣介石開始重掌臺灣政務時,臺灣人的平均壽命已經達到了男人53.1歲,女人55.7歲。到1975年蔣介石去世時,男人的平均壽命增加到68.3歲,女人達到了73.4歲。再到1988年蔣經國去世時,男人的壽命增加到71.0歲,女人達到76.2歲。蔣氏父子統治的38年間,男人的壽命平均每年增加0.47歲,女人更是每年增加0.54歲。這些數據清楚地顯示,民國政府在公共衛生方面的成績,遠遠超過了日本殖民統治的34年。
然而,令人感到困惑和遺憾的是,即使臺灣已經光復80年,仍有許多人把日本殖民政府當成「現代化的啓蒙者」來歌頌。甚至,臺灣的歷史教科書也偏向肯定日本的貢獻,卻忽略了清朝劉銘傳在臺灣現代化方面的努力,更輕描淡寫地帶過了蔣介石爲臺灣工業化和經濟改革所打下的基礎。
這種扭曲歷史、刻意忽略事實的媚日史觀,讓人感到無奈。臺灣的歷史,需要重新被正視和理解。我們不該選擇性地記住那些殖民者摻着臺灣人血淚的所謂「貢獻」,而忽略了真正爲臺灣付出心力的時代與人物。這不只是一次歷史的光復,更是所有有良知的臺灣人共同的使命。
(作者爲孫文學校總校長,本系列文章獨家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