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再光復》臺灣要從「再殖民化」中再光復(張亞中)
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節,當日臺北中山堂,隆重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對聯高掛:「光復舊河山,建設新臺灣」,更明白呈現出當年軍民迴歸祖國,歡欣鼓舞之情。(圖/作者丘智賢提供)
(一) 臺灣自我接受美日的再殖民
二戰結束後,全球掀起了一波去殖民化的浪潮,許多被殖民地區紛紛獲得獨立。然而,臺灣的歷史卻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臺灣並不是獨立,而是回到了原生母國,中國的懷抱。
更特別的是,這個原本的母國中華民國,還和殖民者日本打過一場生死決戰。我們需要了解,因爲臺灣是日本的殖民地,因此,當時臺灣是被迫站在日本這一邊。即使是被迫,還是有些人,特別是年輕人與皇民權貴,在心裡上是支持日本的。
當年不少臺灣年輕人蔘與了日本侵略中國和東南亞的戰爭。根據日本厚生省的資料,1942年至1945年間,有超過20萬名臺灣人被徵召去爲日本打仗。皇民家庭更是支持日本。雖然這些「皇民化」的人數比例並不高,只佔了全臺人口的2%,但這些家庭多數是社會中的中上層。在臺灣光復後,他們成了親日勢力的核心——像李登輝、蔡英文的家族,他們對於自己的日本身分認同,深深影響了他們對中國的態度。他們對日本有一種莫名的懷念,對中國則充滿了敵意。
在同樣被日本殖民的韓國,他們在戰後進行了一場徹底的反日去殖民運動,但臺灣卻沒有發生類似的行動。臺灣光復後,中華民國政府把臺灣人民當成是自己的同胞,因此,即便有些臺灣人曾經爲日本侵略中國賣命,他們也沒有因此被追究責任。這些皇民家庭的土地和財產都得以保留,甚至還能繼續在地方政治中展現影響力。
1949年,民國政府敗退到臺灣後,爲了鞏固政權,選擇拉攏這些親日的皇民化家族。地方自治和民主選舉的制度,也讓這些家族有了更多參與和影響的機會。可悲的是,日據時期爲抵抗日本而犧牲的抗日英烈並沒有被歌頌,反而被掩沒。而由於國共意識形態的對抗,一些屬於左翼的抗日英雄,因爲偏左的政治立場而沒有得到應有的光榮,甚而有些還遭牢獄或殺害之災。因此,1945年光復以後的臺灣並沒有發生針對日本殖民的系統性的去殖民化及反殖民化運動,一直到今天都仍然沒有。
更諷刺的是,這些曾經被日本殖民的人,竟然把1949年來臺的外省人看成了「外來政權」,而當時善待他們的民國政府反倒成了他們口中的「殖民者」。這就是臺灣歷史上最荒唐的一幕——光復臺灣的政府,卻成了「外來政權」,而日本殖民卻被美化。
1949年之後,臺灣的國民黨政權與中國大陸的共產黨政權展開了長達三十年的軍事對峙。在這樣的局勢下,國民黨視中共爲敵人,將其當作可能的入侵者。而爲了在冷戰中尋求保護,臺灣也不得不接受美國的庇護,逐漸成爲美國的附庸。冷戰結束後,面對日益強大的中共政權和武力威脅,臺灣更加依賴美國,自動開啓了被殖民化的過程。這種被殖民,是一種軟性的被殖民,即使沒有美國軍隊駐守,但自願被美國控制。
既然國民黨政權願意接受美國的「軟性殖民」,那麼對於臺獨勢力來說,這就更方便了。他們不僅能借助美國的支持對抗國民黨,還能依賴美國來對抗中共。他們認爲,無論是國民黨還是中共,都是外來政權,只有靠美日的保護才能維持臺獨的生存。所以,民進黨自然心甘情願成爲美日的被殖民者。既然臺灣朝野都願意接受美國的軟性殖民,那麼,不論是臺灣自己高科技的半導體產業或是軍事防禦戰略構想,都必須照着美國的指揮行事。
美國對臺灣的軟性殖民是全方位的。美國在臺灣的影響力已經深入骨髓。臺灣的企業家和媒體大亨大多擁有美國綠卡,在美國銀行體系擁有大量財產。臺灣政商精英從年輕時就與美國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繫,而臺灣高層官員把能與美國接觸當成地位象徵,甚至引以爲榮。這種「親美」心態已經不只是合作,而是一種把美國當成宗主國的心態。
國民黨和民進黨雖然都接受了「再殖民」,但在態度上還是有些差異。國民黨政權選擇完全依附美國,把臺灣的命運交給美國;而民進黨除了接受美國的殖民外,還對日本抱有深厚的情感。他們甚至期待日本能再次把臺灣納入保護範圍——那句「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聽起來更像是渴望被殖民的呼喊。
(二)臺灣必須要確定自己的未來
對臺獨支持者來說,不管是爲了反對國民黨政權,還是反對中共政權,他們認爲「去中國化」都是必要的。這些人把「本土化」等同於「去中華民國」或「去中國化」,甚至認爲要達成這個目標,就必須尋求外來勢力的支持。這就導致了臺灣如今這種奇怪的再殖民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理解,爲什麼臺灣的「本土化」運動並沒有演變成「去殖民化」,反而變成了依賴美國和懷念日本殖民的怪現象。有些人甚至想像臺灣能成爲美國的第51州,這是何等的諷刺!
那國民黨呢?在面對民進黨這樣的本土化論述時,顯得非常無力。他們面對民進黨這種「本土化=反對中國殖民=去中國化=接受美日再殖民化」的論述,沒有能力進行撥亂反正,又沒有能力建立起自己的臺灣前途論述,因此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民進黨給國民黨貼「外來政權」、「親中賣臺」的標籤,讓部分國民黨人產生了自我懷疑,甚而產生了原罪感,讓黨內一些人懷疑自我認同,討論是否要把「中國國民黨」的「中國」兩個字拿擇,或者乾脆改名成「臺灣國民黨」,也不願對外說「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在國家的認同上,也可以接受「中華民國臺灣」這種明顯是爲臺獨「借殼上市」的謊言。這真是一場認同上的迷失!
臺獨的訴求與對臺灣安全的需要,讓「本土化」與「去中國化」,已經與臺灣接受美國的「再殖民化」依賴深深連結在一起。臺獨派認爲,只要有美國的保護,臺灣就能安全。但依賴美國真的能帶來一個光明的未來嗎?中共不會同意臺灣從中國分離出去,必要時他們甚至會使用武力來迫使統一。所以,臺灣如果繼續尋求分離,不論在臺灣的政權叫「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臺灣」還是「臺灣」,都只會引發戰爭。而「不統不獨」的鴕鳥心態,只會讓臺灣在兩岸關係中逐漸失去話語權。
如果臺灣自己不能自行處理兩岸關係,而把自己的命運交在美國的手上,那麼未來,結果只會有兩種可能:第一是「被戰爭」,美國爲了遏制中國大陸,不惜把臺灣推向戰爭的火坑,成爲美中對抗的棋子,命運可能比烏克蘭還慘。第二是「被交易」,美國在需要和中國大陸達成利益交換時,毫不猶豫地把臺灣賣個好價錢。
深入一點思考,日本在臺灣五十年的殖民統治,清楚揭示了殖民的本質就是壓制、掠奪與剝削。如今,臺灣若選擇自願接受美國的「保護」,被壓制、被掠奪、被剝削的命運,難道真的能避免嗎?
美國要求臺灣掏出大把銀子採購武器,要臺灣交保護費,這跟日據時期在臺灣徵「志願兵」上戰場,讓皇民化家庭出錢出力的景況,難道不是如出一轍?當美國要求臺灣的「護國神山」——臺積電——遠赴美國設廠,這不就是現代版的資源掠奪嗎?不正如當年日本將臺灣神木、樟腦悉數帶回本國嗎?
更何況,美國的國力已在衰弱,日本更早已非昔日的霸權。我們真的還要以一種依附的心態,把自己繼續當成殖民地,依賴在美日的庇護之下嗎?我們應該清醒過來,找到屬於自己的立場。
必須認清的是,臺灣是全體中國人用武力從日本殖民者手中收回的土地,是屬於全體中華民族的財產。兩岸即使有矛盾,也只是中華民族的內部矛盾而已,兩岸應該要有足夠的智慧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再次陷入被殖民或被戰爭的陷阱。
我們必須在臺灣內部,強化「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認同,重視中華文化,找回真實的中華史觀,正確認識臺灣的歷史,讓臺灣從「文化臺獨」中再光復。面對兩岸,在堅持整個中國不可分裂,兩岸都是中華民族,相互尊重與包容的基礎下,進行對話與溝通,找到當前兩岸和合的方法及路徑。有了兩岸的和平、合作與融合,免除臺灣對安全的恐懼,增加兩岸和合的紅利,臺灣也才能從根本上,從需要「美日再殖民」情境中重新再光復。
讓臺灣再光復是海內外所有有志之士的共同責任與使命。我們一起努力!
(作者爲孫文學校總校長,本系列文章獨家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