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再光復》臺灣是以漢人爲主體的社會(張亞中)
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節,當日臺北中山堂,隆重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對聯高掛:「光復舊河山,建設新臺灣」,更明白呈現出當年軍民迴歸祖國,歡欣鼓舞之情。(圖/作者丘智賢提供)
9成8的臺灣人是來自大陸的移民
臺灣光復已經有80年了。今天,臺灣約有2300萬居民,其中9成8的祖先,都是不同時期從中國大陸來到這片土地的移民。然而,如今在臺灣,有人卻開始鼓吹說,臺灣人和南島語族有親戚關係,甚至說臺灣人不是純粹的中華民族,因此也不一定是中國人。蔡英文在2017年拜訪南太平洋島國時,還把這趟旅程稱爲「尋親之旅」,來強化這樣的論述。
他們的說法是,因爲早年臺灣與中國大陸的交通不便,移民臺灣的漢人多半是男性,沒有女人隨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只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嬤」。這些漢人男子來到臺灣後,只能娶平埔族女子爲妻,因此有人推斷,現今的臺灣人並不是純正的漢族,而是有平埔族的血統,甚至進一步宣稱臺灣人應該算作「南島語族」。
但「唐山嬤」真的沒來過臺灣嗎?我們查閱歷史發現,其實早在荷蘭殖民臺灣的時候,就已經對來臺的中國女性徵稅,顯示那時候中國女子已經不少。那時中國和臺灣之間的航運也很發達,每十位乘客當中就有一位是女性。也就是說,中國女性來到臺灣,其實並不罕見。
關於平埔族人口的減少,有人說,是因爲他們跟漢人通婚或被「漢化」了。然而,真正的歷史是這樣的:1650年至1656年間,天災人禍不斷,對平埔族造成了沉重的打擊。西拉雅人、噶瑪蘭人和巴賽人這三個平埔族中人口最多的族羣,都在這段時間遭遇滅村滅族的悲劇。事實上,早在荷蘭人佔領臺灣時期,平埔族的人口就已經減半,只剩3萬多人,接近滅族。所以,說他們都和漢人成婚,其實並不成立。
還有一個說法是,當時來臺的「羅漢腳」——也就是單身漢,因爲找不到老婆,只好娶平埔族女子。但事實是,移民社會的主力並不是這些貧困的單身漢,而且「羅漢腳」多半生活困苦,並不是平埔族女子的理想對象。說平埔族女性都嫁給了這些「羅漢腳」,顯然也站不住腳。
中國女性很早就陸續移民臺灣
在荷蘭和明鄭時期,中國的女性早已陸續來到臺灣,在這裡落地生根。所以說,臺灣漢人後來的增長,主要是靠着中國大陸不斷的移民,而跟平埔族的通婚其實沒什麼關係。臺灣歷史課本上說的「只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嬤」的說法,根本不符合歷史。
清朝在1685年,也就是將臺灣正式納入版圖的第二年,就有詳細的記錄。當時的移民總數約5萬2000多人,其中有約2萬8000人是男性,但女性也有2萬4000多人,並不存在什麼「性別失衡」的問題。到了康熙年間,臺灣的漢人人口已經突破20萬,成爲社會的多數。到光緒年間的1893年,臺灣的漢人人口更是達到了250多萬,比起鄭克塽時期的20萬人口,足足多了12倍。
相比之下,平埔族的命運就沒有這麼好。他們的總人口在荷蘭人統治時期已經大幅減少,從最初的6萬人減到3萬多人,到清朝後期也只有4萬多。至於高山族的原住民,從荷蘭時期到1893年間,人口變動不大,始終維持在11萬左右。這些數據都說明,到了那時候,臺灣已經是一個以漢人爲主體的社會。
還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平埔族傳統上是母系社會,女性掌握土地的繼承權,而這也引發了一些漢人移民的覬覦。有人就打着「先娶番婦,再奪番產」的主意,爲了防止這種情況,清政府不得不頒佈「禁婚政策」,明文禁止漢人娶原住民女子。
有趣的是,清朝時期在臺灣傳教了將近30年的加拿大籍的馬偕牧師,他的觀察也能作爲一個側證。他說:「臺灣人分成兩羣——原住民和漢人,但這兩羣人幾乎不通婚。」他因而認爲,臺灣根本沒有形成什麼「混血人種」。而後來日本殖民政府的統計也證實了這一點:閩南家庭中,娶平埔族女子的比例不到千分之五,客家家庭則不到百分之一,比現代臺灣男子娶外籍或大陸女子的比例還要低。
所以,那些說「只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嬤」、把臺灣人稱爲「南島語族」的說法,其實根本站不住腳。這些訛傳該停了,讓我們迴歸真實的歷史吧。
臺灣人的9成8祖先都是來自中國大陸,這是鐵一般的事實。我們的血緣、文化、語言都和大陸一脈相承,這是不容否認的。如今,我們需要重新認識這段歷史,不要再讓那些爲了政治目的、數典忘祖的政客和學者欺騙我們。不要再讓一些爲了臺獨目的而數典忘祖的政客與學者們繼續欺騙臺灣人,是臺灣再光復的重要內涵。
(作者爲孫文學校總校長,本系列文章獨家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