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T拋「臺灣地位未定論」 史學作家張若彤解讀秘辛
(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對於「臺灣地位未定論」的主張,著名歷史研究者張若彤指出,19 世紀初歐洲成立的「協調機制」,是爲了讓大國「分贓」,關鍵就是「未定」,將之擺在桌上當成談判籌碼。這種「未定」聽起來好像保持中立,但不會帶來真正的保障,而「桌上那塊蛋糕上的人呢?」他們會分裂!
美國在臺協會(AIT)9月12日晚間應媒體詢問表示,包括《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及《舊金山和約》,這些文件均未決定臺灣最終的政治地位。
對此,著名歷史研究者張若彤15日在臉書出,19 世紀初拿破崙戰爭結束後,歐洲幾個大國(英國、奧地利、俄國、普魯士和法國)決定成立「協調機制」,希望不要再爆發全歐洲的大戰。出大事開會協調,不是靠軍隊硬打,這就是「Concert of Europe(歐洲協調)」。這個「協調」並不是爲了正義或民族自決,而是爲了讓大國「分贓」時少點摩擦,而分贓的關鍵,就是「未定」。張若彤以研究228歷史聞名,曾出版多部相關書籍,批228史觀被綠營操作固化。
著名的歷史研究者張若彤。(讀者提供)
張若彤直言,當地位模糊,大國就能將之暫時擺在桌上,當成談判籌碼,等到哪天需要交易,可以隨時掏出來。對於沒有力量的小國來說,這種「未定」不會帶來真正的保障,只會讓自己的命運被鎖在大國的利益算計裡。
張若彤分析,當大國說「沒結論」時,聽起來好像保持中立,但實際上就是不表態,這種不表態可以製造不確定性,但桌上那塊蛋糕上的人呢?他們會分裂,不同羣體,會在不確定性裡,投射出各自想要的未來。
他強調,在國際政治裡,大國是否介入,從來不需要開什麼「地位未定」的紙面戰場,也不是要幫小國保留選項或是保護小國,而是要替自己開後門,讓大國從中取利。
張若彤直言,「你就是活在蛋糕盤上的人,操着大國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