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起觀察》美拋「地位未定論」藏居心 臺灣別成馬前卒

1952年4月28日,《中日和約》在臺北簽字,右爲日代表河田烈,左爲我當時的外交部長葉公超。(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在臺協會(AIT)近日拋出「臺灣地位未定」的論調,並獲國務院背書。這真的是新的安全承諾嗎?恐怕不然。與其急於將之視爲華府政策轉向而欣喜,不如冷靜思考:這樣的說法,更像是美國在棋局上多添一枚籌碼,而非爲臺灣築起的保護傘。

回顧歷史,美國立場的搖擺早已不陌生。1943年的《開羅宣言》與1945年的《波茲坦公告》都明確指出,臺灣與澎湖應歸還中國,美國政府從羅斯福到杜魯門總統都親自背書。戰後日本依據投降條款,也確實履行了相關承諾。

1951年,國共兩方皆未參與的《舊金山和約》雖寫明日本「放棄臺灣、澎湖的一切權利」,卻刻意迴避歸屬問題。但就在翌年,1952年的《中日和約》裡,日本再次確認放棄對臺灣與澎湖的權利。雖然條約沒有直接使用「歸還」字眼,但在當時的外交語境下,無異於承認中華民國在臺灣的統治地位。如今美國卻再度拋出「地位未定」的說法,等同選擇性遺忘自己曾經的立場。

問題是,美國爲何要在此刻重提「未定論」?如果這真是華府的既定態度,爲何過去幾十年保持沉默?更耐人尋味的是:川普政府1.0任內從未公開提及「地位未定」;川普2.0上臺後,也不像拜登那樣高舉「協防颱灣」的承諾。事實顯而易見──無論是拜登的口頭保證,還是川普對臺積電的高壓要求,美國追求的始終是自身利益,而臺灣充其量只是被當成戰略籌碼。

拜登選擇在中美對抗升高之際,以安全承諾來嚇阻北京;川普則依循一貫的交易邏輯,保留戰略模糊。手法雖然不同,本質卻一致:在美國的棋盤上,臺灣始終是一枚可移動、甚至可被犧牲的棋子。

面對AIT的最新說法,《環球網》立刻以「極度荒唐且危險」反擊,強調《開羅宣言》、《波茲坦公告》及《日本投降條款》早已確認臺灣歸還中國,並指控AIT與賴清德政府「唱雙簧」,藉此推動「倚美謀獨」。

對美國而言,此刻拋出「未定論」,既能阻止北京以「歸還」的法理壟斷國際話語權,又能避免直接承認中華民國主權,從而保留與中國大陸談判的籌碼。這樣的戰略對華府是靈活的,但對臺灣卻可能意味着更大的風險。

歷史上早有前車之鑑:南越在美軍撤退後迅速崩潰,庫德族則多次被美國放棄。臺灣若過度依賴美方的口頭承諾,難保不會在關鍵時刻淪爲美方「交易的籌碼」。

因此,臺灣社會必須看清,美國這套新說法並非出於對臺灣安全與未來的關切,而更多是「以臺製華」的戰略操作。「臺灣地位未定」對華府來說是籌碼,一旦中美衝突升高,美國完全可能把臺灣推上談判桌,作爲雙方交易的代價。這正是「馬前卒」的悲哀。

我們唯有保持清醒:哀矜勿喜,不因華府的外交辭令而沾沾自喜,也不因北京的強硬姿態而驚慌失措。臺灣的民主自由不靠外人施捨,而是社會共同奮鬥的成果。若將安全寄託於美國的模糊說辭,無異於自陷險境。唯有強化民主體制、維護社會團結,並以務實態度尋求兩岸的和平對話與合作,臺灣才能避免淪爲大國棋局中的棄子。(作者爲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