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起觀察》我們還能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嗎?
臺灣自詡最美的風景是人,不應該對陸客例外。圖爲大陸「五一黃金週」首日,許多福建遊客涌入金門旅遊,年輕陸客人手一杯手搖飲自拍打卡。(資料照/於家麒攝)
近日臺北車站的一場衝突影片在社羣平臺迅速傳播,一名自稱「當老師的」青鳥支持者,僅因聽見一位講上海口音的中年女性遊客說出「上海都在用支付寶」,便情緒失控,怒吼「這裡是臺灣!滾回你中國!」更出言辱罵對方爲「共狗」。到場處理衝突的員警以平和語氣勸導他冷靜理性處理,卻被指控「偏袒中國共狗」。事件曝光後,引來網友一面倒的批評:「仇恨最終只會帶來毀滅」。
這段互動刺痛的不只是國族敏感神經,更突顯一個不容忽視的危機:我們正逐漸失去那個以溫暖、包容、理性著稱的臺灣。
無需辯論那位陸客是否「講話不合時宜」,也無須合理化任何極端對話。重要的是:爲何一句普通的旅客話語,竟然瞬間引爆一場羞辱、歧視與敵意的口角風波?
背後的真實原因或許不是那句話本身,而或許是當今一部分國人對中國大陸的高度警戒、對兩岸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感,透過一次日常接觸而爆發。但若說那位怒罵陸客的青鳥支持者是借題發揮,或甚至是無的放矢,那也是源於長期積累的政黨操弄、仇中媒體放大敵意、與社羣媒體煽動的結果。
但真正值得我們擔心的,是這股「仇中」情緒已經從政治場域溢出,滲透到日常生活、公共空間,甚至影響人際互動。
那名怒吼的男子聲稱:「我就是這麼無聊,就愛嗆共狗,能讓大家看到、願意去思考,就有清醒的機會。」但「清醒」不可能建立在羞辱與驅逐上。罵人可以讓你「比較爽」,但不會讓臺灣變得比較安全,也不會讓人更理解彼此。
若教育者成了失控者,若社運人士變成鬥爭者,若日常對話成了政治鬥爭的延伸,臺灣就真的離理想狀態更遙遠了,因爲我們自己選擇拒絕平和對話的機會。
比起「這裡是臺灣!」的怒吼聲,那名警察的語氣更值得我們反思與學習。他說:「人家只是來玩的,你也只是買東西的,你到底在吵什麼?你不覺得自己太無聊了嗎?講這樣子的話對你來說你有比較爽嗎?」這段話不是軟弱的中立,而是理性的堅持;不是迴避政治,而是守護社會基本溫度的努力。
這位警察沒有站在中國大陸或臺灣任何一方,而是選擇站在「人與人可以好好說話」的立場。這種姿態,也正是我們今日在公共空間最需要的力量:溫和、理性、不偏不倚。
我們可以不忘「政治就是生活」這句話,但不能讓「政治凌駕生活」。否則,原本訴求民主、自由、臺灣價值的青鳥運動,只會淪爲社會紛擾的代名詞。
如果曾經高舉「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那麼這句話如今就應該用來檢視我們自己是否還有那份善意,不管面對的是言語不合的陌生人,面對來自不同國家的旅客、或甚至是面對與自己立場不同的臺灣人。
面對這場引發公憤的事件,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是:臺灣社會如何走到這一步?「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不能只是口號,它應該體現在我們願意爲陌生人留一點餘地、給彼此一點理性、在政治情緒之外,不能棄守尊重、同理和包容的基本底線。
這樣的臺灣,纔是我們要守護的臺灣。(作者爲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