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起觀察》金廈泳渡比賽喊停 臺灣的信心去哪了?
金廈泳渡活動,原是兩岸交流好機會。(資料照/於家麒攝)
十六年來從未出現重大爭議的「金廈泳渡」,卻在即將登場之際被陸委會驟然喊停,引發金門地方與中央政府間的對立。金門民意代表怒批「政治干預體育」,而陸委會則以「統戰疑慮」與「國安考量」爲由,要求全面停辦。不只如此,今年仍懸而未決的臺北—上海雙城論壇,也因兩岸互信低迷而蒙上陰影。
表面上看,這是關於一項體育賽事是否安全、是否涉及統戰的爭論;但實質上,它反映着臺灣內部對兩岸交流的分歧,也暴露政府在國安與民間交流之間難以自處的困境。
金廈泳渡自2009年創辦,由金門與廈門輪流主辦。這場長泳比賽橫跨金廈海域,遊過那條地理上看不見、政治上極敏感的「中線」。它既是體育活動,也早已成爲兩岸和平交流的一個象徵。在金門地方的理解中,這是一個讓對岸來賓親眼見識臺灣制度與自由的窗口,是「我們統戰他們」的機會。但在陸委會與部分中央機關眼中,這卻是一箇中共以民間活動包裝統戰意圖的機制,尤其當主辦權由廈門市政府主導、參與者包含大陸官員與媒體、直播與無人機空拍,可能有觸碰國安紅線之虞。
這場停辦風波讓我們看到一個核心問題:當前的兩岸交流是否已陷入「全面政治化」的陷阱?一項多年來平穩舉辦的活動,是否因爲主辦地點改變、政治氛圍轉變,就被視爲風險而非資產?而在中央政府「從嚴審查」的治理思維下,地方所累積的民間交流能量是否就此遭到瓦解?
事實上,交流從來不是毫無風險的事,無論是體育、文化、教育或經貿,若從意識形態角度切入,幾乎都可能被解釋爲「統戰」的手段。但與此同時,兩岸交流具有和平互動的象徵意義,更是臺灣展現民主自信與制度魅力的機會。
誠然,自去年發生金門近海快艇翻覆事件以來,中國海警已多達77次進入金門水域,對臺灣執法造成巨大壓力,這是國安與主權上的真實挑戰。但此類安全顧慮,是否就必然意味着全面封鎖?或者我們應該建立一套更精緻的分流機制:在維護禁限制水域安全的同時,讓金門在地的民間活動仍有空間?
尤其在金門這樣與中國大陸地理相近、歷史關聯深厚的地方,中央若未能以理解與尊重的姿態對待在地交流努力,將只會造成更多的不信任與政治撕裂。許多金門居民質疑:「過去13屆都能平安落幕,爲何今年不行?」這個問題不只是對中央的質疑,更是對整個兩岸政策方向的質疑。
當一場行之有年的金廈泳渡,竟也讓我們感到如此惶恐與遲疑,那麼被阻斷的或許不只是泳渡活動本身,而是我們對兩岸交流的自信與格局。在波濤之間來回穿越的,不只是兩岸游泳選手的身影,更是兩岸交流善意的維繫。真正成熟的民主臺灣,不是在拒絕接觸中築起兩岸高牆,而是在風險與差異之中,仍敢於走出一步,尋求理解。如果連這樣一場泳渡活動都不敢照例舉辦,我們又如何在更遼闊的世界中,從容地迎向未來?(作者爲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