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起觀察》小老鼠都哪去了?悼南方朔 兼論當前知識分子困局

南方朔(資料照)

南方朔走了。在二十年前刊登於《中國時報》的〈等待知識分子和專業階層大覺醒〉一文中,他曾語重心長地警告,臺灣政治正墮入「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對」的泥淖,而知識分子則因與政權共生、沉默或收編,導致社會失去最後一道價值防線。今天,讀這篇文字,不僅讓人懷念他的勇氣與犀利,更讓我們不得不問: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們真的覺醒了嗎?還是沉睡得更深了?

2005年,南方朔指出「政治正確凌駕專業」、「立場決定是非」,使臺灣陷入價值與能力的雙重危機。他當時爲文批評,民進黨執政後,過去批判者或轉爲新御用、或基於情誼噤聲,導致臺灣進入「批判的空窗期」。

二十年過去,民進黨早已不再是那個曾被當作弱勢、承載改革希望的政黨。它如今是一個長期執政、資源龐大、掌控行政權力且不尊重國會制衡的龐然巨獸。而知識分子與專業階層,不但未如南方朔所期待的「大覺醒」,反而在恐懼、誘因與表忠的環境中,愈來愈多人選擇了沉默、附和或是雙標。

在南方朔筆下,過去的民進黨以「被迫害者」的身分累積道德資本,而這種道德資本一旦轉化爲政治權力,若無價值監督與知識約束,就會走向濫權。他借用聖奧古斯丁「原罪說」提醒我們:掌權者不因道德光環而免於腐敗。可惜的是,今日臺灣的知識體系逐漸沉淪與緘默,批判執政黨被視爲叛逆,護衛執政黨的人成爲權力新貴。這些都印證了南方朔當年警告的那句話:「最惡劣的只問立場,不管是非」,如今正全面上演。

南方朔以「小老鼠對大象」比喻知識分子與政權之間的關係:小老鼠永遠不會打倒大象,但可以讓大象不敢爲所欲爲。今天的問題是:小老鼠都哪去了?那些曾經激昂高論自由與批判精神的學者,如今多數不是選擇閉嘴,就是迫於「政治正確的壓力而盲從或緘默」。

也因此,今日我們面對的已不只是「批判的空窗期」,而是一整個「認知戰體制化」的政治結構。知識與專業已被重新定義:誰能更有效爲政權服務,誰就是優秀人才;誰還堅持中立與事實,誰就是「中共同路人」或「假中立」。

南方朔的那句話此刻聽來尤其震耳:「緘默,就等於爲極端主義背書」。真正的問題是,臺灣社會是否還存在願意爲真理與正義發聲的「批判社羣」?知識分子是否還有勇氣拒絕被收編?是否還記得學術良知與道德底線?這些問題,在南方朔身後,更顯沉重。

在悼念他的同時,也該悼念臺灣所失去的那一代知識份子氣節。他當年的提醒,如今讀來如同預言。南方朔寫道:「只要良知知識分子不棄權,臺灣就不會真絕望。」願我們記住這句話,不只是哀悼他的遺言,更要當作我們此刻的自問與起點。否則,當歷史重演時,知識分子的身影將不再令人尊敬,而只剩下羞愧。(作者爲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