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起觀察》拍照變共諜?當「青鳥」變成街頭獵巫者
共諜真有其人,但須經司法偵辦、審判,不是路邊隨便獵巫。(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一名五月天的女粉絲,爲了追尋歌詞中的地景,來到臺北市的自強隧道拍照留念。沒想到,竟然遭到陌生網友「青鳥」跟蹤、質問,甚至被迫刪除手機照片,還被公開張貼正面照片於社羣網站上「公審」。
這並非偶發事件。近來,在高鐵站、街頭、甚至學校周邊,多起類似事件發生:只因爲拍照、直播,甚至只是長相或口音不像臺灣人,許多無辜市民被指控爲「共諜」、被偷拍、被上傳至網路接受社羣審判,事後即使證明清白,網路帳號照樣遭洗劫、身心受到驚嚇。
在一篇評論文章中,本身是陸配的作家上官亂,以十八世紀清朝的「叫魂案」來比喻當今臺灣對陸配與街頭拍攝者的集體恐慌。當時「剪辮吸魂」的妖言,讓整個帝國陷入緝捕「妖人」的瘋狂;而今,則換成「陸配偷拍臺灣街景協助攻臺」的都市傳說,讓市民與網紅紛紛扮演自動自發的「偵查員」,在沒有任何權力或證據的情況下,將手機對準素未謀面的路人,然後在Threads、PTT與YouTube等平臺煽動情緒。
令人不安的是,這些行爲竟然得到部份政治人物的聲援。立委沈伯洋公開表示,「有警覺心是好事」。然而,當這種「警覺」在網路世界實際操作上變成「先拍照上傳、先污名再查證」,那麼「警覺」便不再是保護民主,而是摧毀法治的工具。公民可以懷疑、可以提問,但不能以假訊息與污名化手段對他人執行社會性處刑。
這類「平民獵巫」背後,其實蘊含着深層的民主焦慮。上官亂指出,這些行爲是「正常人在恐懼與仇恨中表現出的合理反應」,因爲在撕裂對立的社會中,許多人渴望用「揭發敵人」,以化解自身的焦慮與憤怒。
這也是爲何今天的臺灣,竟然會出現「青鳥比警察還大」、「街拍也要經過黨的允許」的諷刺場景。我們看到的,是一種「社會懲罰機制」的蔓延,一種以仇恨爲基礎的政治動員。無論是抗議電視節目主持人與YOYO家族成員合跳《大展鴻圖》、或是Uber司機因口音遭檢舉,又或是豆乳雞老闆因來自東北而被標記爲統戰者,這些事件都不是簡單的意識形態對抗,而是一場以「民主」之名、行「排他」與「獵巫」之實的叫魂行動。
這種現象不會自動消失。正如《叫魂》一書所警告的,羣體性歇斯底里往往源於一種「看不見的敵人」的構想,這個敵人無法被證實,但也正因此永遠不會消失。臺灣的民主之所以寶貴,是因爲它承諾保障多元、保護異己,而非用羣衆恐懼來驅逐那些被視爲「不夠像我們」的人。
當社羣媒體成爲「道德審判場」,當「檢舉他人」變成全民參與的正義遊戲,當每一位不小心拿出手機拍照的市民都有可能被打成共諜,我們是否還記得自己想要捍衛的是什麼樣的自由民主臺灣?
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警覺與仇恨,而是更多的邏輯、耐心與法治精神。我們應該警惕的,不是每一個拍照的陌生人,而是那種讓人失去善良與判斷力的集體盲動與激情,那種讓公民變成網路糾察隊的集體瘋狂。(作者爲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