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換觀察視角

我發現大科學家都很擅長做類比,能夠用一個簡單的類比來說明某個深刻、複雜的道理。楊振寧就是如此,他說他是怎麼看待物理學的呢?他認爲物理學就像一幅畫,不是一幅普通的畫,而是一幅非常巨大的畫。因爲物理學非常廣闊、非常深奧、非常複雜,所以這幅畫很大。那麼物理學家應該怎麼去看這幅畫呢?楊振寧說,你要變換與這幅畫的距離。首先,你要走近了看,因爲這幅畫非常精細,非常細緻,你走近了看,才能看到這些精細、奧妙的局部。但是,你也不能一直近距離地看,你還要往後退,要站得遠一點,這樣你才能看到這幅畫的全部,看到這幅畫的整體,知道這幅畫在整體上有一個大的結構,或者我們叫“構圖”,當你瞭解了整體的構圖,再去看它的局部,感覺又會不一樣。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假設我們正在觀賞《清明上河圖》,是不是就應該這麼看呢?《清明上河圖》裡面元素非常多,信息很豐富,如果你先站在遠處看,那就眼花繚亂了,你都不知道目光應該停留在哪裡。所以你要先走近了去看,你會發現,在《清明上河圖》裡,一個個人物雖然很小,但是畫得很精細,每一個人物都不同,都栩栩如生。然後你再站遠了,能看到《清明上河圖》有一個整體的結構,於是你就知道,剛纔近距離分析過的那個局部跟整體之間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你就知道這個局部在整體中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以及從整體的眼光來看,這個局部又有着什麼樣的妙處,有什麼樣的技巧在裡面。也就是說,當我們看一幅特別大的畫時,只有反覆變化觀察的距離,把近看和遠看結合起來,才能充分地看清這幅畫、理解這幅畫,我們對這幅畫的解讀纔是透徹的。

而大自然呢,就是一個天才的畫匠,它描繪了宇宙這幅圖景。在物理學家看來,宇宙的存在和運行,背後一定是有規律的,只是這些規律藏得特別深。宇宙背後的規律組成了一幅巨大的畫,要看清楚這幅畫太難了!實際上,這幅畫最初呈現出來的樣子是模糊一片的。而物理學家的雄心,是要把這幅模糊的畫變清晰。所以就得觀察,就要像楊振寧說的,把近距離的觀察和遠距離的觀察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把局部的、深入的研究跟整體的、全局的洞察結合起來,才能看清楚。

楊振寧的這個觀點對我很有啓發。我們不知道你有沒有解決棘手問題的經歷,或者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假設你現在正面對一個非常複雜、棘手的問題,它涉及的因素很多,裡面有錯綜複雜的關係,而且有很多信息是不充分的,那你該怎麼辦?

通常有兩種思路,一種叫自上而下,一種叫自下而上。

什麼叫自上而下?就是從問題的全局進行拆解,把一個大問題分解成若干個子問題,再把每個子問題又分解成若干個孫問題。這種思路在解決那些常規的、熟悉的問題時是有效的,但在面對特別難的問題時卻是無效的。爲什麼呢?因爲你如果想把一個問題進行分解,前提是你已經瞭解了這個問題的結構,知道了它的框架,這樣你的分解纔是合理且有效的。

但是當這個問題對你來說還是模糊一片的時候,你根本看不清它的框架和結構,你怎麼分解呢?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第二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就是自下而上的思路。我們可以先找到這個問題中的某一個局部問題、細節問題,找到一個切口,切進去,往裡面挖,在挖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搞清楚這個局部問題,而且要藉此來舉一反三,想一想,這個局部問題中發現的特徵會不會正好是更大範圍中的規律呢?或者,至少提供了一些線索和方向呢?經過這樣的探索和思考,原本那個大問題也會漸漸清晰起來,這時我們再後退,從整體的角度去分析,去看全局,就會有新的發現。這種自下而上的方法,就是楊振寧所說的研究物理學的方法,就是先作近距離的局部研究,再作遠距離的整體性的審視。

現在舉個例子,假設現在你要研究一個商業方面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未來三年,人形機器人產業有什麼創業機會?通常我們分析這個問題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自上而下,我們可能會把人形機器人從技術模塊做出拆分,也可能從商業角度去分析to B的市場怎麼做,to C的市場怎麼做。這樣分析下來,我們或許能寫出一篇全面可讀的分析報告,這個報告可能是面面俱到的,看上去也很自洽。但是它一定會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不夠深入。這樣的報告看看可以,但是不能用來指導我們做事情。

那麼怎樣才能更深入地去分析這個問題呢?那就要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我們可以去找在人形機器人產業中某一個具體的、尚未解決的問題,試着去做做看,實打實地去做,而不是光去調研,光去想,光寫PPT。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原來人形機器人真正的難點或者說突破點在這裡。然後呢,你再跳出這個具體的問題,站在全局的角度去看人形機器人的產業,這時或許就能總結出一個深入且全面的框架。這就是楊振寧先生在思維方法上給我們的第一個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