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視世界,自信自強(青年觀察)

2025中關村論壇“人工智能主題日”上,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自信而生動的展示贏得全球參與者矚目;

加拿大溫哥華街頭,一羣中國年輕人穿着中國傳統服飾款款而來,在人羣讚歎的目光中自信地展示着中華文化之美;

近年來,無論是體育競技的賽場,還是文化潮流的舞臺,抑或科技創新的前沿,各行各業的中國青年在世界的舞臺上愈發堅定自信,向世界展示了更加豐富多彩、可親可愛的中國形象。

向上攀登,創新進取

2025年新年伊始,兩個話題引爆了輿論場。

一個是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90後佔比超過75%的“純國產”本土團隊,依靠自主創新,打破了國外人工智能巨頭建立的“護城河”,在全世界掀起一股“DeepSeek旋風”。

一個是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一部80後導演的中國本土神話故事影片,超越一衆好萊塢大片,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躋身全球影史票房前五,書寫了新的傳奇。

DeepSeek和《哪吒2》的火爆出圈,在互聯網上引起了大家關於中國年輕一代科技和文化創新的廣泛討論。

“中國AI,雄起!”“這打鬥場面不比漫威電影差!”……DeepSeek團隊的成功,讓中國本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備受鼓舞;《哪吒2》更是受到年輕人熱捧,不僅很多“自來水”刷屏社交網絡,更有年輕人去電影院二刷三刷甚至五刷六刷,用真金白銀支持這部本土影片。

從“日漫”到“國漫”,從西方引入到本土創新,近年來,科技與文化領域的一系列創新創造,背後都離不開年輕一代不斷向上攀登、創新進取的努力。

今年1月,復旦發展研究院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與嗶哩嗶哩公共政策研究院等多機構聯合發佈的《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報告(2024)》顯示,過去10年,青年網民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在嗶哩嗶哩平臺總播放量前100的視頻中,動畫領域的日本漫畫從2014年佔比近六成,下降到2024年佔比不到一成。取而代之的是,年輕人聚集的國創漫畫逐漸成爲青年網民重要的精神文化消費內容。

“‘國風國潮’的流行,是青年文化自信的有力見證,是年輕一代平視世界的自然流露。”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汪永濤說,中國年輕一代親歷甚至親身參與中國科技、文化高速發展,他們的平視、自信心態並非憑空產生,而是國家綜合實力、民生福祉與文化創新的綜合顯現。

向下紮根,汲取力量

“我們要用科技幫助農戶增收,讓咖啡的紅果果變成‘金果果’。”在雲南保山市隆陽區潞江壩種植基地,雲南大學農學院助農團隊成員與咖農們一起穿梭於林間,正在查看咖啡樹生長情況。

潞江壩爲典型的亞熱帶乾熱河谷區,自1952年起規模化種植小粒咖啡。然而受限於品種單一、加工技術和能力不足等因素,咖啡精品率低、產業附加值不高,農民收益不佳,甚至出現砍伐咖啡樹的窘境。

爲幫助當地提高咖啡品質,提升咖啡產業附加值,雲南大學農學院助農團隊的年輕人來到這裡,通過生物技術手段推動當地咖啡產業升級。

在咖啡豆的初加工中,脫膠工序至關重要,直接決定了咖啡的風味品質、貯存時長和咖啡種子的萌發。爲解決當地工藝中的脫膠不徹底等問題,團隊利用微生物基因組通量測序技術開發出微生物脫膠工藝,不僅解決了咖啡生豆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還新增堅果香、烘烤香和奶油香等風味,爲咖啡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開發咖啡果皮茶等創新產品,讓咖啡果皮變廢爲寶;將基因編輯技術運用到小粒咖啡種質資源創新中,助力品種更新迭代……在這羣年輕人的助力下,一粒小小的咖啡豆,變得周身是寶。“我種了一輩子咖啡,現在居然連果皮也能賺錢。”當地咖農高興地說。

在廣袤田野上帶動鄉親們增產增收,把論文寫在祖國廣闊的大地上,在紮根人民中汲取向上力量……如今,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徵程上,越來越多的新時代青年將個人理想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實現人生價值,成就一番事業。

砥礪前行中,年輕一代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爲己任的志氣,鑄就做中華民族之脊樑的骨氣,形成自信從容地“平視世界”的底氣。

“中國的年輕一代不僅是全球最大經濟奇蹟的受益者,也是這個奇蹟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說,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使得年輕一代在客觀真實的比較中對中國自身進步感受更明顯,這是年輕一代平視世界的底氣。

“中國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爲年輕人深入瞭解世界提供了強大的媒介平臺。”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副研究員孫佳山認爲,新媒體崛起帶來的信息平權、信息透明,讓年輕人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元、更及時,他們因此對世界的瞭解更直觀、更深入,讓年輕人“對於西方大量虛幻光環與柔光濾鏡逐漸祛魅,形成了平視世界的視角”。

兼收幷蓄,平等交流

2024年8月,第三十三屆夏季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成員鄭欽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面對鏡頭自信地說:“我覺得年輕一代平視世界,就同時代表了中國的進步,只有去平視這個世界,你才能把真正的自己、完整的自己更強地發揮出來……”

當青年帶着平視的眼光走向世界,在跨文化交流中,人們對中國形象的認知,也越來越豐富、立體。

“世界透過我們,看見了中國青年的模樣。”黃薇薇是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大三學生,對跨文化傳播很感興趣的她參加了國際傳播課程,課上外國留學生佔一半,在交流中黃薇薇發現,身邊的年輕人在討論中國時,正在跳出西方話語體系的框架,依照現實發展的邏輯來考慮“我們怎麼樣”“中國需要什麼”,而不是“西方怎麼看”。這種平等務實的交流,在影響着世界年輕人對中國的認知。

“年輕一代平視世界的心態,將對我國社會產生積極影響。”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汪永濤說,他們在國際交流和交往中將更加開放、包容,在堅守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同時,能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吸收人類文明成果,促進多元文化交融。

“未來青少年走出去的道路越來越寬,溝通合作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他們將在與世界各國青年的交流合作中展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青春擔當。”張頤武認爲,當代年輕人應以更開放的胸懷推動文明互鑑,講好中國故事,讓豐富多彩、生動立體的中國形象更多“被看見”。

“平視世界的本質是‘和而不同’,而非‘唯我獨尊’,要保持不卑不亢、兼收幷蓄的胸懷。”專家們普遍認爲,年輕一代樹立自信的同時,也要將中華文明和合共生的文明基因融入與世界的交往中,以和合共生的文化追求參與國際文化交流,以更開放的胸懷投入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實習生應寧怡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