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位未定」74年前就決議 專家:蔣中正妥協接受
記者葉國吏/綜合報導
美國在臺協會(AIT)拋出「臺灣地位未定」論引發熱議。政治評論員汪浩透露,這一論述早有歷史根據,甚至連先總統蔣中正都曾接受,凸顯臺灣地位未決既是挑戰,也是契機。
▲汪浩:蔣介石與臺灣地位未定。(圖/翻攝臉書/汪浩)
汪浩在臉書發文,解釋「臺灣地位未定論」源自二戰後的國際安排。他表示,《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雖曾提到「臺灣歸還中華民國」,但這些僅屬政治宣言,並無法律效力。真正具約束力的,是《舊金山和約》和《日華和約》,其中僅明確日本放棄對臺灣和澎湖的權利,卻未指定主權歸屬。這種模糊性成爲國際法上的基礎,至今影響深遠。
對於當年蔣中正接受這樣的安排,汪浩指出,這並非因爲不重視主權,而是基於現實的外交妥協。韓戰爆發後,美國出於冷戰考量,有意維持臺灣地位的法律模糊,以避免將臺灣視爲中國內政。蔣中正雖希望確認中華民國對臺主權,但外交幕僚顧維鈞和葉公超提醒,若強求明文,可能引發美英反對並危及美國的安全承諾。最終,蔣選擇接受模糊文字,以換取美國的支持。
汪浩進一步指出,這種戰略忍耐反而爲臺灣留下回旋空間。國際法中,臺灣既未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未正式劃歸中華民國,而是處於未決狀態。這爲「主權在民」的論述提供了重要基礎,也削弱中共將臺灣問題簡化爲「中國內政」的正當性。他強調,美國此次表態延續了這段歷史脈絡,展現臺灣地位的挑戰與機會,未來如何轉化這一局面,則有賴臺灣自身的努力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