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施政大體檢/【青年就業篇】臺中青年政策兌現 與實質改善有落差
臺中人口突破286萬,其中15至29歲青年就逼近50萬人,青年勞動力人口約28.7萬,佔全市勞動力19.18%。
爲鼓勵青年穩定就業,市府推出「青年就業金安薪方案」,設籍臺中29歲以下青年,經市府就業服務站推介就職,可分階段領取獎勵金,弱勢者還可加碼,最高達3.8萬元。
創業方面,市府編列500萬預算補助2年期的創業貸款利息,貸款單筆最高300萬元,每年4、5月即用罄,另配合中央「地方創生青年回鄉行動計劃」。
但主計總處資料,臺中去年底15至24歲青年失業率從前一年的9.6%升至11.4%,在6都從最低跌至第5;25至29歲則從5.8%微升至5.9%,與臺南並列第2高。勞工局長林淑媛坦言,失業率上升與「摩擦性失業」有關,畢業青年對未來方向不確定,產生暫時失業所致。
青年薪資部分,前年臺中全體受僱者年薪63.6萬元,6都墊底,甚至低於雲林、苗栗等非直轄縣市。同年大專畢業青年全職工作平均月薪僅3萬8604 元,6都倒數第二,反映出臺中產業結構對高薪工作的支撐力仍有限,因此產生不少北漂青年。
臺中產業目前服務業佔59%、工業佔38%,以傳統制造業與批發零售業、餐飲爲主。相較臺北、新竹、高雄積極發展半導體與智慧製造,臺中轉型速度略緩慢。
檢視選舉政見,市府成立青諮會、推安薪方案、辦創業貸款與創生提案,盧秀燕青年政策多已兌現。但市議員陳雅惠說,安薪方案屬補貼式救急,無法解決青年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根本困境,「市府政策對準的是短期職缺,忽略了就業市場與產業轉型間的落差」,難以真正幫助青年立足未來。
市議員黃守達也表示,若產業結構仍停在低附加價值階段,即使有補助,也只是一時之計。他強調:「產業升級纔是根本,否則青年將陷入換工作、無晉升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