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施政體檢/【青年就業篇】政府創業資源 青年建議簡化條件
近年各地紛紛成立青年局,實際成效是否貼合青年需求仍待檢驗。3位不同背景的青年,透過第一線經驗,描繪當代青年面臨的就業與發展處境。
25歲張小姐原任職於旅遊業,日前因公司營運虧損遭資遣。「剛搬出來住,還要付房租,壓力很大。」她坦言資遣費條件比勞基法好一些,但求職過程頗挫折,因年資不滿一年,很難談到比之前更高的薪水。
她認爲,青年最大困境在於對未來方向不明,部分職位又被「老人」卡住,缺乏新血輪替機會。「很多老一輩靠人脈拿高薪,我們低薪又沒空間發揮。」她曾申請失業補助,也嘗試使用「臺灣就業通」職涯輔導,但直言「感覺沒什麼用。」
24歲「Chin Artwash」機車美容店創辦人秦梓宸,因熱愛機車與清潔,從大一起就以路邊洗車爲起點踏上創業路。他回憶,最早只用水管與一個桶子,在空地幫朋友洗車,歷經路邊、家中車庫、自助洗車場再向朋友介紹的車行分租,今年初有了獨立店面。秦梓辰善用社羣行銷,經營IG和TikTok,靠短影音吸引新客。
對於政府創業資源,他坦言瞭解不深,「聽過但沒申請,因爲條件很複雜,也覺得這行不太可能被政府扶植。」他建議政府簡化申請條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但至少應有開始機會。」
25歲杜先生是自由工作者,兼任吉他老師與健身教練。學生來源多爲介紹與社羣平臺宣傳,現階段吉他教學因與教室配合,「有淡旺季,但整體穩定。」健身學生多是介紹客,較不穩定。
目前生活無虞,杜先生坦言對未來仍抱觀望態度,「我們算是市場需求型的教學者」,教學工作有些彈性與成長機會,希望保有進修與工作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