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施政大體檢/【觀察站】少子、缺工 青年政策要接地氣
桃園市人口平均年齡六都最低,也是最早成立青年局的地方政府。市長張善政照顧青年,近年着眼國際趨勢,導入AI、數位科技元素轉型青年政策,讓人眼睛一亮。只不過,少子化、缺工等現實挑戰嚴峻,政策創新也須接地氣。
與其他五都相比,桃園市位於國門之都,也是北部重要的工業重鎮,發展機會多。除了在地、北漂青年,近年迎來「脫北」青年大軍,這羣被雙北高房價嚇跑的年輕人,南向轉進桃園打拚,替最晚升格的桃園帶來更多青年人口紅利。
桃園擁有地利之便,持續吸引年輕人口移入。張善政上任也兌現政見,除推動多元青年就業方案,創業方面,也祭出青創貸款5年免息、桃青基金、青創第二棒計劃等,投資、輔導並進。還有首創凍卵補助、「多1胎加1萬」生育津貼等亮點,多方照顧青年。
細看去年六都青年失業率,桃園15至19歲失業率六都最低、20歲至24歲排第三、25歲至29歲第五、30到34歲僅次新北排第二,年齡愈高失業率愈高,結構性問題可能出在桃園產業以傳產、工業型態爲主,高勞力欠缺生活彈性,逐漸不受Z世代青年青睞。
儘管張善政有中央、企業經驗,在青年政策下足功夫,特別瞄準AI、數位科技內容轉型青年就業或創業等輔導政策,企圖縮小青年與高技能所需之間的差距。但不可諱言,AI等科技日新月異,初出茅廬的青年能否有準確的掌握度,進而轉化爲職場競爭優勢,是不小考驗。
另外,市府雖祭出多元青年政策,但現代青年普遍遭遇低薪、生活成本高漲等挑戰,環境若不如人意,也有人乾脆選擇「躺平」,產業也面臨少子化、缺工等困境未解,地方和中央政策需相輔相成,一起撐住青年展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