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施政大體檢/【觀察站】產業低薪問題 已超出補助範圍

臺中市長盧秀燕喊出打造「青年友善城市」,推出就業補助、創業扶植、青年參與等多項政見。臺中政策不缺、經費也不缺,但產業未能升級,青年仍陷低薪、甚至部分失業率升高,問題關鍵已超出補助範圍。

盧秀燕成立全國最大「青年事務諮詢委員會」,由100名青年組成,並推動「青年入府」、「金安薪方案」、創業貸款補貼等。且青諮會提案執行率逾8成,成果數據亮眼。

青年政策對照青年體感,實際上,2024年15到24歲失業率升至11.4%,原居六都最低,如今退至第5;大專畢業生全時工作月薪僅3.86萬元,六都倒數第二,與全國平均相差明顯。整體來看,2022到2025年臺中平均薪資連年墊底,且與苗栗、雲林等非六都縣市的差距不斷縮小。

這些現象背後是產業結構的老問題,臺中產業仍以傳統制造與服務業爲主,高薪科技業佔比仍偏低。許多青年排斥傳產工作條件,投身低薪服務業、兼職或斜槓,難有升遷與穩定收入,造成低薪現象。

市府雖強調創業與補助,但無法改變青年勞動市場長期低薪的現實。一位青年創業者直言:「我們要的是能成長的產業,不是一筆補助金。」而青諮會提案缺乏預算結構與產業轉型討論,只有參與但無法改變困境。

盧秀燕任內的青年政策,行政面「有作爲」,選舉支票也大致兌現,但產業升級若不推動,補貼政策終究只是短效安撫。2026選戰在即,青年政策勢必再次成爲「票倉語言」,但這一次,選民應該問得更深層次,青年要的不只是參與感,也要能留下來安居樂業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