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施政人口篇/政策補助未治本 難解少子危機
桃園市人口突破233萬人,但新生兒5年來少了2成多,粗出生率與全國平均數據差距逐漸縮小。桃園自認推出全臺最全面的生育政策組合包,仍不敵少子女化浪潮,地方應與中央合力,從根本檢討社會經濟結構,正視這場人口危機。
桃園生育政策涵蓋孕前到產後,從率6都之先的凍卵補助、最高5萬元生育津貼,再到托育加碼補助,及好孕專車到孕產婦心理健康支援。市長張善政還首創成立婦幼局,但新生兒仍逐年減少卻是不爭的事實。
從懷孕到孩子成年,家庭平均負擔至少數百萬元,一次性的生育補助能解決多少問題?增設公託腳步太慢,僅能滿足不到1成的新生兒需求,絕大多數家庭仰賴私託或親友協助。更核心的難題是,房價高漲下,年輕夫妻買不起房,成家成本不斷墊高,生育意願必然低落。
桃園市創新推出凍卵營養金補助計劃,卻也反映現代女性面臨的職涯與生育困境。在職場升遷壓力與最佳生育年齡重疊下,許多女性被迫在事業發展與生育間做出艱難抉擇。凍卵政策雖提供生育緩衝選項,但生育後的職場友善度不足、彈性工時缺乏等,仍讓女性卻步。
歐洲福利國家透過完善育嬰假、彈性工時、全面平價托育,從社會結構改革着手,減少生養子女與職涯發展衝突。兩相對照,臺灣生育政策仍普遍停留在經濟補助層次,就算桃市府加碼再有感,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無法解決年輕世代不願生育的真正障礙。
包括高房價、高托育成本、長工時、職場歧視、家務分工不均等,都是實務上的生育、養育困境,加上近年虐嬰虐童事件層出不窮,家長選擇園所、保母深怕踩到地雷。這些結構性問題非地方政府一己之力能解,生育政策應開展結構性改革,否則少子化警鐘將持續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