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施政大體檢【長照篇】/臺中長照量能提升 資源有落差
臺中市長盧秀燕任內長照政策,以「區域布建據點、擴大日間照顧與住宿式機構能量」爲主軸,並納入營養餐飲、喘息服務、輔具補助等多元服務。不過,中央推估臺中市約有9.8萬人需要長照服務,實際接受服務人數約8.7萬,仍有落差。
臺中市府統計,截至2025年8月底,全市65歲以上人口已突破48萬人,佔總人口17%,兩年內將超過20%,邁入超高齡社會。
至今年8月底,長照據點達1946處,包括A級據點(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106處、B級(複合型服務中心)1343處,以及C級巷弄長照站497處,比2019年增加719處,成長58.6%,行政區涵蓋率達100%。日照中心增至152家,布建率9成;住宿式機構149家,提供1萬2991牀。衛福部統計,臺中市長照涵蓋率去年已達89.24%,服務人數8萬7千餘人。
雖然機構量能顯著提升,但照服員與家屬仍感受不足。北屯區張先生長年照顧失智母親,他說,住家附近雖有日照中心,但候位期長,最後只能請外籍看護;另有家屬反映住宿式機構雖增多,但私立收費動輒4、5萬元以上,對中低收入家庭負擔沉重,公立牀位則是一位難求,價格也不低。
人力不足也是隱憂。臺中市部分公立機構平均候牀時間長達半年,照服員平均年齡已達55歲,3班制工時與高勞務負荷,年輕人難投入並留任,專業人力不足恐成未來瓶頸。
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少系副教授王秀燕說,長照需前瞻規畫,併兼顧「質」與「在地性」。例如東勢許多長輩務農、不常使用據點,服務設計應因地制宜。東勢「新益老人養護中心」強調在地文化與不聘外籍看護,獲得好評,凸顯服務品質的重要。
王秀燕並建議,市府可結合社區與學校推動青銀互助,讓高知識長者分享技能,學生透過服務融入社區,建立互助支持網絡,補足專業人力不足與資源落差。
議員陳俞融指出,據點數量雖具規模,但可近性與分佈仍不均衡,外圍行政區長者往往需要舟車勞頓跨區使用服務,與「在地安老」目標仍有距離。議員張瀞分說,市府應研議如何縮短需求與服務落差,平衡公私部門資源,並依不同地區特性調整服務模式,滿足高齡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