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施政大體檢【長照篇】/桃園長者年增1.5萬人 照護跟不上

桃園市人口老化速度驚人,近5年成長24.9%,相當於每年多了1.5萬名長者。但民代發現,桃園市長照服務涵蓋率今年8月雖逾8成,逐步邁向「一學區一日照」,但城鄉落差大,且機構家數仍有成長空間,尤其照護人力短缺、一牀難求仍未解,學者建議推廣共享照服,讓長照服務更接地氣。

張善政2022年競選市長期間提出「育兒顧老挺青年」政策,強調要爲三明治世代減輕家庭負擔,「顧老」目標就包括提高長照服務涵蓋率,今年8月底已增至80.9%。另外,桃園市59學區已有55處設置或規畫日照中心,但仍有4學區待佈設。

相較硬體擴張速度,照護人力卻供不應求,桃園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級單位)近年成長數量雖達5成,但個管師人數僅增加37.9%;目前4625位居家照服員服務1萬8744位失能長者及身心障礙者,平均每人照顧約4名個案,住宿機構牀位也是一牀難求,一般護理之家佔牀率逾9成。

「長照服務涵蓋率,各區落差極大。」有護士證照的議員朱珍瑤發現,桃園市雖然幾乎完成1個國中學區、1日照機構的目標,但以2028年長照需求人口推估,不少行政區都達到7成,唯獨八德區僅3成多。她認爲,人力不足也是困境,需求愈大愈缺人力。

朱珍瑤也提到,超高齡化社會,長者的醫療和居住同樣是長照重要的一環,北市、新北都有服務長者的社宅資源,臺中還有全臺首座公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都值得桃園借鏡。

議員陳治文指出,桃園長照政策雖有優化,但仍存有區域落差,都會區設置相對密集、選擇多,邊陲地區、偏鄉設立誘因不足,民衆恐被迫跨區甚至跨縣市纔有合適的日照中心。隨高齡人口快速成長,社區式日照機構家數與名額一定要再提高,「讓日照真正的社區化」。

另外,地方也盼日照單位申請進度及審覈作業流程的標準,再更明確化,比如放寬空間設置標準或簡化民間申請程序,讓更多有心的人才、企業願意投入,提升日照立案數及照護品質。

長照人力不足,長庚大學健康暨長期照護產業碩士學位學程主任林佩欣點出,薪資條件和升遷管道是主因。照服員案量若充足,月薪可達5萬至6萬元,但偏鄉因交通時間長,較不具吸引力,讓長照服務出現城鄉差距。

她建議這些地區可發展不同特色的服務模式,如臺中市太平區採取「共享照服員」,打破傳統一對一,讓幾個鄰近家庭共同聘用一名照服員,不僅可提高服務效率,也能降低家庭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