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前沿解密》AI挑戰電影產業舊規則(朱玉昌)
塞西利亞.沈(Cecilia Shen)帶領她的烏托邦工作室(Utopai Studios)團隊,以驚人速度闖入好萊塢,掀起一場關於電影製作未來的激烈實驗。(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24歲的塞西利亞.沈(Cecilia Shen)帶領她的烏托邦工作室(Utopai Studios)團隊,以驚人速度闖入好萊塢,掀起一場關於電影製作未來的激烈實驗。這位年輕華裔創業者,憑藉她在機器人與AI領域的深厚背景,迅速從技術先驅轉型爲影視革新者。她在16歲時,即贏得國際機器人錦標賽,展現出卓越的科技天賦;21歲進入谷歌秘密實驗室Google X,專注於農業機器人的AI與3D模擬技術,主修數學的她,在滑鐵盧大學磨礪了邏輯思維,2022年創辦Cybever公司,後於今年(2025)8月正式更名爲烏托邦工作室,成爲全球首家AI原生影視工作室。
她僅用3年,走完了許多人10年才能完成的路。現在,她以1.1億美元的預售成績,將好萊塢知名編劇尼可拉斯.卡贊(Nicholas Kazan)塵封30年的創作劇本《科爾特斯》(Cortés)變爲現實,還推出8集科幻劇集《太空計劃》(Project Space)。在製作上,這不單是技術突破,也是對整個電影產業結構的深層次挑戰。回望2023年好萊塢編劇與演員工會的大罷工,當時的核心爭議就是AI對創作和就業的威脅,塞西利亞的案例,無疑爲這場抗爭增添了新空間。她的突破可能預示着產業的轉型,同時也帶來了對傳統從業者的隱憂。
烏托邦工作室的AI系統,結合3D技術,能生成數萬個高精度場景資產,涵蓋光照、天氣和攝影機參數,並具備空間邏輯理解力。這讓《科爾特斯》這類成本高昂的歷史史詩得以在九個月內,以3000萬美元的預算完成,遠低於傳統動輒數年、上億美元的製作模式。該片講述1519年西班牙征服者艾爾南.科爾特斯(Hernán Cortés),帶隊遠征並摧毀阿茲特克古文明的故事,預計2025年11月上映。《太空計劃》則描繪年輕飛行員保衛地球,是一部融合戰鬥機與外星入侵元素,的科幻劇集,由凡妮莎.柯芙曼(Vanessa Coifman)和馬丁.威斯(Martin Weisz)編劇,將於10月首映。這些項目利用AI大幅縮減製作週期,從預視效(Previs)到最終鏡頭一氣呵成,效率驚人。
然而,這種效率對產業的衝擊不容忽視。2023年好萊塢大罷工反映了從業人員對AI取代編劇、視效師和場景設計師的擔憂。烏托邦工作室的技術確實讓高成本項目變得可行,但也可能壓縮基層從業者的生存空間。傳統電影製作涉及大量人工,涵括美術、燈光、道具等領域,而AI的自動化能力可能導致這些工種的需求減少。對中小型製作公司而言,大型片廠利用AI降低成本,將進一步加劇市場競爭的不平等。罷工後達成的AI使用規範看似提供保護,但烏托邦工作室的迅猛發展顯示,技術進步可能遠遠超過監管速度。
從積極面看,AI開啓了新的可能。許多因預算限制而被束之高閣的劇本,如《科爾特斯》,如今有了實現的機會。這代表着觀衆能看到更多元、更具野心的故事,特別是敘事宏大的歷史或科幻題材。塞西利亞曾在多個公開訪談中強調,AI是創作者的工具,而非替代者,目的在讓好故事以更低成本面世。她的團隊,從聯合首席執行官馬可.韋伯(Marco Weber)到導演柯克.佩特魯切利(Kirk Petruccelli),結合科技與創意,試圖重塑製作流程。
但不可諱言的,AI的精準與高效,勢必會引發人們對電影人文價值的思考。電影的魅力常在於人類創作的難以完美與情感深度,AI生成的場景雖然精美逼真,卻可能缺乏那分獨特的「人味」。此外,AI的廣泛應用,是否會帶來版權爭議,又如生成內容的原創性如何界定?若訓練數據涉及既有電影,會不會構成侵權?塞西利亞迴應,她的系統專注於結構化3D環境,着重提升敘事連貫性,而非複製他人作品。即便如此,產業仍需建立更嚴格的倫理框架,用以確保AI促進而非削弱人類創意。
回顧電影史,從默片到有聲電影,再到數位時代,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會帶來陣痛與機遇。塞西利亞的崛起,類似當年數位攝影取代膠片的轉型,迫使傳統片廠適應新規則,否則可能重蹈被淘汰的覆轍。烏托邦工作室的模式,從賣工具轉向擁有知識產權,類似皮克斯(Pixar)的成功路徑,這不僅改變製作流程,也可能重塑好萊塢的權力結構。
塞西利亞的學經歷背景,着實體現了跨領域融合的無限可能。未來,若更多AI原生工作室涌現,電影產業或將締造更高效、更多元的時代,前提是,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人文價值,讓電影繼續作爲人類情感的載體,而非僅是技術的展示。塞西利亞的烏托邦工作室,正以實際行動挑戰舊秩序,讓更多不可能的故事成爲現實,電影的未來也極可能因此改寫。
(作者爲富瑜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