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前沿解密》哈佛研究揭露AI時代年輕人就業危機(朱玉昌)
研究顯示,用數據闡述生成式AI並非大規模裁員的粗暴武器,而是機會的悄然破壞者,藉由分析龐大的美國勞動數據,證明AI正默默侵蝕職場階梯的初級數個階層,對年輕工作者衝擊尤甚。(圖/本報系資料照)
哈佛大學近日發佈了一篇刷新觀點的論文,〈生成式AI作爲一種資歷偏向型技術變革:來自美國履歷與職缺數據的實證研究〉(Generative AI as Seniority-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Evidence from U.S. Résumé and Job Posting Data),這篇由經濟學家蓋伊.利希廷格(Guy Lichtinger)和塞易德.馬蘇姆(Seyed Mahdi Hosseini Maasoum)共同鑽研後撰寫的論文,用數據闡述生成式AI並非大規模裁員的粗暴武器,而是機會的悄然破壞者(如ChatGPT背後的技術),藉由分析龐大的美國勞動數據,證明AI正默默侵蝕職場階梯的初級數個階層,對年輕工作者衝擊尤甚。這不是機器人一夜之間搶走工作,是企業擁抱AI之後,單純地停止招募新人。
AI具有一種「資歷偏向」的力量,偏向經驗豐富的老手,這個偏向卻擠壓了新手空間。研究團隊分析2015年至2025年之間,來自28.5萬家企業、近6200萬名員工的簡歷數據。研究後發現,在採用AI的公司中,相較於未採用的公司,初級員工的就業機會「急劇下降」,而資深職位卻持續增長。這個主因是企業陸續運用AI處理重複性任務,如基本行政、客戶服務或數據輸入等,因此大幅減少這些職缺。這種效應在批發和零售行業最爲顯著,其初級職缺招聘量銳減約40%,恰恰這些職務多是年輕畢業生入行的跳板。
不過,影響並非平均分佈,研究裡提出一個特殊的「U形」模式,當依教育程度劃分時尤爲明顯。一頭是頂尖名校(如美國常春藤名校或同等級別學校)的畢業生,相對安全。他們在創造力、複雜問題解決和應對模糊挑戰方面的優勢,讓他們暫時無可替代。另一頭是低端院校的畢業生,因薪資成本期望值比AI系統便宜,又在基礎工作上的性價比較高而得以保住飯碗。
真正的輸家是中間段院校的畢業生,那些來自不錯卻非頂尖大學的優秀學生(類似英國羅素集團的二流學校或美國州立大學),他們多期待體面的起薪,但他們的入門級技能與AI可以高效完成的任務高度重疊。於是,這些畢業生陷入兩難,能勝任低端工作但薪資要求高,對於高端職務又不夠突出。論文指出,這類羣體的就業機會「下降幅度最大」。
這種樣態,顛覆了普遍恐懼。多數人認知或假設,AI首先瞄準的是低技能工作者,結果,哈佛數據顯示並非如此。受擠壓的是中間階層,那些雄心勃勃的年輕奮鬥者,其入門級技能易被AI取代,這些技能曾是構建簡歷和能力的基礎。簡而言之,AI不是在砍人頭,而是在掏空管道,讓新人連踏進門的機會都變得困難。
這對下一代意味着什麼?研究結果呼應了一個更廣泛的訊號,該重新思考我們如何爲工作做準備。AI已將死記硬背的知識或標準化技能囊括在內,瞬間汲取全人類的公共數據池。相反的,優勢仍在於獨特的人類特質,能在真實商業環境中定義複雜問題、拆解問題、將其轉譯爲AI能懂的指令,並批判性地評估輸出結果。
這關乎利用個人獨特經驗,即自有的「私有數據」,如人生教訓、小衆熱情或情感洞察等,這些是算法無法複製的。未來的保障,是培養好奇心、批判性思維、共情能力和清晰溝通,擁有這些技能,就能讓我們追問詩人寫詩時的內心世界,或設計實驗驗證理論,而不再是僅僅背誦事實。
在一個AI標準化例行事務的世界中,贏家將是那些制定標準、提出問題並講述引人入勝故事的人。政策制定者必須留意,若無針對性培訓或學徒計劃等干預措施,可能會加劇不平等,讓一批批年輕人才陷入困境。對企業而言,這是警訊,AI提升效率,但代價是在追求效率時,會無意犧牲了招聘管道的多樣性(哈佛商業評論經常探討,企業的「精益管理」,多樣性爲創新源泉)。
對年輕人來說,千萬別跟機器比拼知識,要立足於讓自己成爲人的特質。哈佛這篇研究報告帶來溫暖提醒,請適應,否則就有被邊緣化的風險。
(作者爲富瑜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