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挑戰電影產業舊規則

(圖/shutterstock/達志)

24歲的塞西利亞.沈(Cecilia Shen)帶領她的烏托邦工作室(Utopai Studios)團隊,以驚人速度闖入好萊塢,掀起一場關於電影製作未來的激烈實驗。這位年輕華裔創業者,憑藉她在機器人與AI領域的深厚背景,迅速從技術先驅轉型爲影視革新者。

她在16歲時,即贏得國際機器人錦標賽,展現出卓越的科技天賦;21歲進入谷歌秘密實驗室Google X,專注於農業機器人的AI與3D模擬技術,2022年創辦Cybever公司,後於今年8月正式更名爲烏托邦工作室,成爲全球首家AI原生影視工作室。

她僅用3年,走完了許多人10年才能完成的路。現在,她以1.1億美元的預售成績,將好萊塢知名編劇尼可拉斯.卡贊(Nicholas Kazan)塵封30年的創作劇本《科爾特斯》(Cortes)變爲現實,還推出8集科幻劇集《太空計劃》(Project Space)。在製作上,這不單是技術突破,也是對整個電影產業結構的深層次挑戰。 烏托邦工作室的AI系統,結合3D技術,能生成數萬個高精度場景資產,涵蓋光照、天氣和攝影機參數,並具備空間邏輯理解力。這讓《科爾特斯》這類成本高昂的歷史史詩得以在9個月內,以3000萬美元的預算完成,遠低於傳統動輒數年、上億美元的製作模式,預計今年11月上映。這些項目利用AI大幅縮減製作週期,從預視效(Previs)到最終鏡頭一氣呵成,效率驚人。

然而,這種效率對產業的衝擊不容忽視。2023年好萊塢大罷工反映了從業人員對AI取代編劇、視效師和場景設計師的擔憂。烏托邦工作室的技術確實讓高成本項目變得可行,但也可能壓縮基層從業者的生存空間。烏托邦工作室的迅猛發展顯示,技術進步可能遠遠超過監管速度。

從積極面看,AI開啓了新的可能。許多因預算限制而被束之高閣的劇本,如《科爾特斯》,如今有了實現的機會。這代表着觀衆能看到更多元、更具野心的故事,特別是敘事宏大的歷史或科幻題材。

但不可諱言的,電影的魅力常在於人類創作的難以完美與情感深度,AI生成的場景雖然精美逼真,卻可能缺乏那分獨特的「人味」。此外,AI的廣泛應用,是否會帶來版權爭議,又如生成內容的原創性若訓練數據涉及既有電影,會不會構成侵權?塞西利亞迴應,她的系統專注於結構化3D環境,提升敘事連貫性,而非複製他人作品。即便如此,產業仍需建立嚴格的倫理框架,確保AI促進而非削弱人類創意。(作者爲富瑜文教基金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