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起觀察》執法者莫忘尊重人權
臺灣大學(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資料照)
8月7日午後,臺灣大學校園一如往常,學生騎着單車穿過椰林大道,陽光灑在草地上,一切都顯得那麼尋常。但就在這個尋常午後,一羣未着制服的執法人員,突然出現在學生餐廳外。他們無預警地追趕並攔查一名騎車的校內民衆,高聲喝斥、索要身分證號碼,還用平板掃描其臉部影像。現場民衆驚魂未定之際,執法人員轉身走入廚房,帶走一名廚工。
直到被學生質問,這些人才自稱來自「內政部移民署專勤隊」,執行查緝失聯移工任務。
在新聞報導裡,這叫做「依法行政」。在法治社會裡,這卻是違反程序正義的濫權行爲。我們必須正視的是:這並非單一事件,而是臺灣公權力文化的深層裂縫在臺大校園現形。
移民署事後坦承,事前並未知會校方。但真正引發恐慌的,不是他們查緝誰,而是他們怎麼查緝。這麼恣意的執法手段,對一個習於言論自由、學術自由的大學校園而言,猶如一記警鐘。
有些人說,這不過是查緝一位「非法」移工,不必大驚小怪或上綱上線。但真正該問的是:若一位普通市民在公衆場合被陌生人攔下,要求大聲說出身分證字號、掃描臉部且拍照,事後發現抓錯了人,對方卻拍拍屁股走人,我們會接受嗎?
從大學生的角度來看,這場事件踩到了最敏感的一條線:執法者進入大學校園。臺灣曾歷經威權時代,當時國家機器將手伸入校園、監控思想、抓人問話的白色恐怖陰影,至今並未完全消散。我們花了三十年,才建立起執法者不得擅入校園的慣例,如今竟被「特殊身份」輕易繞過?
因此,臺大學生會發出的譴責聲明不只是抗議,而是進一步要求公開完整查緝過程,檢討執法適法性與程序正當性,並與教育部共同制定「校園執法準則」。這不是特權要求,而是最基本的民主素養。因爲大學不是執法的死角,也不該成爲人權的灰區。
面對社會批評,移民署已經道歉。但我們該問的,不只是「誰該爲這次事件負責」,而是「這樣的執法文化何以至此?」如果今天是在臺大,明天又可能在哪裡?在這個強調數位治理與人權法治的時代,我們還容得下這種未經授權即進入公共空間、未表身分即施以控制的執法邏輯嗎?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整個社會對此習以爲常的沉默。如果我們今天默許便衣執法者進入校園,明天是否也默許他們進入新聞媒體、醫院或民宅?
我們當然需要處理非法移工問題。但我們更需要一個能在法律與人權之間找到平衡,更需要一個不會在執法時遺忘正當程序與人權保障的國家。而這一次,我們看見的不是移工的問題,而是國家機器失去了自我節制的能力。(作者爲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