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起觀察》佛國也會開戰 臺灣更該守住和平

泰柬邊境日前爆發武裝交火。圖爲泰國超過13.8萬名居民已撤離至避難所。(資料照/美聯社)

炮聲在佛塔旁迴盪。7月25日,泰國與柬埔寨邊境爆發衝突,至少12人喪命,數以千計居民驚慌逃離。引發戰火的原因,只是一座名爲「塔門通寺」的古老寺廟。諷刺的是,兩個同樣信奉佛教、主張慈悲與和平的國家,竟因一處宗教遺蹟而兵戎相向。

這一幕殘酷地提醒我們:和平從來不是天經地義,戰爭往往只需一點火星就能點燃。

泰柬邊境的爭議可追溯至1907年法國殖民時期繪製的地圖;兩國對地圖的不同解讀,使糾紛延續百年。即便國際法院在1962年、2013年兩度裁決相關主權問題,也無法徹底平息紛爭。

泰國總理佩通坦·欽那瓦因一通「致電柬埔寨領導人」的外交電話,被指「喪權辱國」、遭法院停職;民族主義輿論在短短數日內發酵成街頭抗議。最終,幾枚火箭炮與戰機的轟炸,便讓成千上萬民衆流離失所。

佛教教義強調「不殺生」與「慈悲喜捨」,但當民族主義高漲、權力與榮耀被放大時,即使是佛國也難逃戰爭誘惑。和平在這樣的歷史與情緒交錯中顯得異常脆弱。

理查·歐弗裡(Richard Overy)在《爲什麼戰爭?》(Why War)中提醒我們:戰爭從來不是命運的必然,而是一種「主動選擇」。即使在20世紀自詡爲高度文明的國家,戰爭仍是政治領導者在權力、資源與信仰驅動下的有意決策,而非單純「被動爆發」的結果。他更警告,現代國家的組織力與科技進步,使戰爭規模更龐大、破壞更徹底,這正是文明化進程的黑暗一面。換言之,戰爭會發生,是因爲有人在關鍵時刻選擇了它。

泰柬的烽火距離臺灣雖遠,卻發人深省。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同樣有歷史糾葛、制度分歧與主權爭議,但兩岸已維持數十年的相對和平——這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高敏感度爭端卻未爆發戰爭」的案例。

但這種和平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兩岸數十年來透過對話、默契與彼此剋制共同維繫的結果。即使偶有摩擦與對峙,雙方仍在各自底線內保持交流。這種「和平選擇」需要兩岸領導者的冷靜,也需要社會輿論的理性珍惜。

泰柬衝突的爆發再度提醒我們:一旦民族主義凌駕理性,和平會在一夕之間崩解。臺灣社會尤其應警惕:若我們將對話污名化、把兩岸交流簡化爲「投降」、「舔共」,若把和平視爲理所當然、忽視它需要被努力經營,那麼一夕間失去和平的情況並非難以想像。

有人認爲強硬才能換來尊重,但事實上,最可貴的力量是有能力維持和平,也有意願爭取和平。

臺灣處在敏感的地緣政治版圖,兩岸關係更牽動國際目光。當我們看見俄烏戰爭、加薩地區人道慘劇,以及泰柬衝突帶來的死亡、恐懼與流離失所,更該意識到自己是多麼幸運地生活在一個數十年未經歷戰火的地方。

和平不是理所當然的特權,而是兩方努力剋制的結果;它不會永遠停留在今天,也不會自動傳承給下一代。每一個在和平歲月裡安穩成長的孩子,都應該知道,這是父輩和整個社會用努力、理性與決心換來的珍貴成果。當戰火在近鄰再起時,我們更該牢記:只有願意爲和平持續付出的人,才配擁有長久的安定與尊嚴。(作者爲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