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起觀察》全民透支的真相:從一場公聽會到總統國慶談話
賴清德總統發表任內第二次「國慶演說」。(資料照/郭吉銓攝)
民間團體「捍衛民主與和平論壇」9月9日在立法院舉辦「國防不必防人民」的人民公聽會。主辦單位邀請十多位立委與官員,最終僅有徐巧芯出席。這場冷清且少有媒體報導的公聽會,透露一個冷酷的現實:當人民要求討論國防與民生的界線時,政治人物卻選擇迴避或沉默。
一個月後的國慶日,賴清德總統在國慶講話中宣佈,未來臺灣國防支出將逐步提升至GDP的5%,以「展現守護國家的決心」。根據後續報導,2026年度國防總預算將達9495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且跨年度特別預算將突破兆元,被官方定調爲強化不對稱戰力與建構「臺灣之盾」(T-Dome)的必要投入。
當國防預算是長照預算的8.2倍、教育預算的1.7倍,臺灣正在以壯年社會的最後餘裕,加碼投注在一場永無止盡的軍備競賽中。出席該場公聽會的政大退休教授馮建三指出,國防經費若要達到GDP 的5%,臺灣政府需挪用總體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且必然會排擠其他的民生預算。這已不只是國家安全問題,還可能導致社會安全遭掏空的後果。
一位護理師照顧13位病患,一名消防員服務1679位民衆,一名食品安全檢查員平均負責5.8萬人——這些離譜的數字正是臺灣社福體系的現實。當政治高喊「全民防衛」時,事實上許多國民已在「全民透支」的邊緣。
另一位在公聽會發言的學者盧倩儀指出,美國國會98%的議員收受軍火商政治獻金,軍工複合體早已滲入政策決策過程。這套結構如今被輸出到臺灣——從智庫論述到軍購安排,從武器代工到「共建防衛產業鏈」,臺灣在名爲「國防自主」的口號下,實際上正在被納入美國利益的延伸體系。
這波軍費大增,也被視爲「迴應美方壓力」。川普第二任政府以關稅、科技封鎖等手段要求各國提升國防支出,「名爲國防自主,實爲擴大美國利益」。如今臺灣也被迫在這個結構中表態,用高額預算證明臺灣是美國的可靠盟友。
馮建三在公聽會強調,烏克蘭在軍費飆升後仍無法阻止戰爭爆發,證明「備戰才能止戰」是錯誤的命題。真正的和平,應當來自「創造穩定的新現實」,而非軍備的積累。臺灣若將全部的國家安全想像綁在「國防」之上,反而會失去最重要的安全基礎——相互信任與可持續的溝通。
這正是「國防不必防人民」這場公聽會的精神所在:它並非反對國防經費增加,而是反對讓國防凌駕於民主監督與社會正義之上。當軍備變成唯一的政治正確,異議就可能會被視爲背叛,公共理性更會被戰爭語言所吞沒。
該場公聽會上多位學者的發聲,形成了難得的多元論述場域。可惜這些聲音卻幾乎未獲得政府任何迴應。而賴清德的國慶演說長達4千多字,完全未提及民間對軍費膨脹的疑慮,以及任何強化監督的透明機制。
國防當然是必要的,但它不能變成軍備競賽,更不能排擠民生預算。當軍購外交取代民主討論,我們就需要重新提問:我們守護的究竟是什麼樣的臺灣? 真正的「臺灣之盾」,不在於兆元預算,而在於人民對制度的信任、政府對民意的尊重、社會對和平的想像。(作者爲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