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起觀察》入境限制「雙標」就是民進黨的民主?

圖爲2024總統大選13日結果揭曉,民進黨的候選人賴清德贏得總統大選,在支持者的歡呼聲中,賴清德(中左)和副手搭檔蕭美琴(中右)發表當選感言。(資料照/郭吉銓攝)

在民主社會,制度的可信度往往比個別裁決更重要。內政部移民署最近提前解除中國海外YouTuber網紅「公子沈」、「悉尼奶爸」與「文昭」等人的入境限制,而同樣旅居海外的前央視記者王志安卻仍繼續被封殺五年。這一對比,再次顯示民進黨政府在兩岸交流政策上的「雙標」問題。

這四人的情況,若單就形式觀之,並無本質差異。三名自媒體人士去年受邀來臺觀察大選,上電視節目錄影並收取酬勞,遭臺北市勞動局認定爲「非法工作」;王志安則以觀光名義來臺,參加網路節目《賀瓏夜夜秀》錄影,被認爲「與許可目的不符」。

最近,公子沈等人經陸委會背書爲「具特殊技術與專業經驗」而獲得解禁;被重罰五年不得申請來臺的王志安則難以獲得同樣待遇。

陸委會的理由是,公子沈等人「爲臺灣地區亟需且短期內不易培育之外國人」。這個說法聽來冠冕堂皇,卻難掩空泛與模糊。若說「具特殊技術」是標準,那麼什麼纔算「特殊」?擁有龐大海外觀衆,就能算是「臺灣所需」嗎?若依此邏輯,王志安作爲中國大陸知名媒體人,長期批判權力與揭露社會真相,其視角不也同樣能促進兩岸民衆對臺灣民主的理解?

更耐人尋味的是,這種「雙標」並不限於媒體人士。像是陸配「亞亞」等人,僅因在臺居留期間中涉及網路言論違失,就被直接處以「五年不得申請依親居留」的重罰。相比之下,外籍自媒體人士雖然同樣被認定「非法工作」,卻能因爲陸委會的背書而快速解禁。這種強烈反差,不免讓人質疑:究竟制度的核心是維護法律的一致性,還是基於政治輿論操作的便宜行事?

民進黨政府一方面希望把臺灣呈現爲「民主燈塔」,吸引海外媒體與自媒體來觀察臺灣選舉;另一方面卻又擔心某些評論可能衝擊執政黨的官方立場。於是,外來聲音若呼應其抗中保臺或挺綠的立場,就可獲得我國政府背書與寬容;若言論不合己意,則被嚴懲乃至長期封殺。

但民主社會的價值,不在於控制聲音的一致性,而在於保障多元意見的存在。臺灣若要在國際上贏得信任,靠的不是「過濾」後的單一版本,而是能坦然容納逆耳之言的自信。

這樣的「雙標」背後,存在着一大風險:當行政機關以模糊的「特殊技術」作爲裁量基礎,就意味着標準可以任意伸縮。今日用於自媒體人士,明日也可能用於學者、記者或其他公衆人物。制度若失去透明與一致性,就會被懷疑是「政治便利」的工具,而不是「民主規則」的體現。

政府用這樣的標準選擇性開放或封殺,將一點一滴侵蝕臺灣民主最堅固的防線。真正的挑戰,不在於公子沈等人能不能提前解禁來臺,而在於臺灣社會是否還有自信,允許不同立場的聲音與身份在同一空間並存。當批綠的陸配亞亞與自媒體人士王志安只因單純一次言行失誤就被重罰五年,而明顯違法的外籍自媒體人士只因立場抗中挺綠就能迅速獲解禁,這樣公平合理嗎?

民主不是執政黨選擇性開放的恩賜,而是普遍保障的權利。當政治口號凌駕制度設計,當「雙標」成爲習慣,我們就應該警醒:真正被侵蝕的,不只是某位自媒體人或陸配家庭的權益,而是臺灣民主的制度公信(作者爲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