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起觀察》民意召喚兩岸務實交流 民進黨在怕什麼?

示意圖(資料照)

726與823兩次罷免案的結果,讓社會看到「更大的民主」與「更大的民意」。罷免失敗顯示民進黨慣用的「抗中」牌不再奏效。

當「抗中保臺」逐漸失靈,一個新的問題浮現:臺灣是否需要改走更務實的兩岸交流路線?

猶記2022年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大敗後,賴清德曾喊出「和平保臺」,當時本應是修正路線的契機。然而,2024選舉延續執政,反而讓強硬派幻想再起,繼續高舉「抗中」神主牌。直到今年夏天,罷免與公投雙雙失利,才真正揭穿了「抗中」的幻象。

近十年來,民進黨對在野黨積極推動兩岸交流不僅未予尊重,反而動輒抹紅;對地方政府積極承擔交流角色,也往往高高在上加以壓制。這些做法,都與民意潮流背道而馳。臺灣選民用行動告訴執政者:他們希望看到的是務實、穩健的兩岸政策。

兩岸恢復務實交流,不只是政治問題,更是社會需求。陸客來臺觀光、青年交流與地方合作,都是重建互信的重要途徑。若中央繼續阻撓,只會讓兩岸雙方的善意與能量被白白浪費。

此外,兩岸的經濟合作也迫在眉睫。臺灣若一味「泛國安化」,反而會傷害自身競爭力。罷免與公投的結果,實際上已是多數民意對「抗中路線」的否決。

務實交流也意味着對社會信任的重建。長期以來,政治人物動輒以「中共代理人」的標籤,來否定兩岸合作的必要性。但若繼續如此,臺灣內部的互信也會被破壞。相反的,若能承認兩岸民間交流的積極價值,不僅能化解疑慮,更能爲未來的長期穩定奠基。

民進黨真正的挑戰不僅是如何止住頹勢,而是如何迴應民意。繼續高舉「抗中保臺」,只會讓黨內陷入困境;若能勇敢擺脫神主牌,轉向「務實交流」,或將有助於民意支持度回升。

這需要的並非抽象口號,而是具體政策:是否願意鬆綁陸客來臺的障礙?是否願意讓地方政府在交流上有更多自主?是否願意讓雙方的經貿合作走出「國安化」的陰影?如何迴應這些問題,攸關民進黨未來能否贏回社會信任。

兩岸政策不只是執政黨的責任,社會也應該承擔角色。民間團體、產業界、文化界,過去累積的善意與合作基礎值得被重視。無論是民間人士號召的兩岸交流,或是地方縣市政府推動的觀光合作,都反映着臺灣社會渴望兩岸恢復正常互動。

用「抗中保臺」綁架選民的時代已經過去。兩岸關係若能迴歸務實,就有機會從對抗的零和思維,轉爲互惠格局。這不僅符合臺灣利益,也有助於區域和平。這條路,不是對抗,而是交流;不是封閉,而是合作。726與823的民意表達,已經清楚呼喚這樣的轉變。(作者爲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