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起觀察》來者可追:何不現在就重啓兩岸對話?
兩岸何時才能重啓對話?(示意圖/達志)
李大維的新書《和光同塵》揭露一段兩岸關係的歷史插曲。2016年蔡英文總統發表首度就職演說後,中國大陸涉臺智庫一度迴應正面,然而數小時後中共官方態度急轉直下。李大維在書中指出,正是在這短短六小時之間,臺灣數位「前政治人物」致電北京當局,勸阻其認可蔡英文的談話。此內幕曝光,馬上又引發不同反應。
有人怒指李大維「卸責」、「甩鍋」,也有人質疑是否真有「中共竟聽一通電話」的天真推論,更有評論者反控可能是「綠營內部人士」從中作梗。一場本應啓發制度反思的歷史情節,又再次被帶入朝野黨派鬥爭的語言迴圈。和平前景仍然有如鏡花水月,難以觸及。
但正所謂「往者已矣,來者可追。」歷史不是爲了被一再撕裂,而是要讓我們從裂縫中看見當下的責任。九年過去,兩岸兩會的制度化溝通機制迄今未恢復,對話管道蕩然無存,敵意螺旋持續升高。這是一份屬於兩岸的「未完成的答卷」──它等待着被書寫,也仍有被改寫的可能。
其實,兩岸「破冰」的契機不在過去,而在當下。若我們真的不願重蹈覆轍,與其爭論九年前是誰導致兩岸關係「破局」,真正該被提出的問題不應是「誰打了電話」,而是:「當今的執政黨,是否還願意努力爭取與創造兩岸關係的破冰契機?」
是的,真正值得追問的不是九年前誰打了那通電話,而是:當下的執政者,是否還願意爲兩岸和平創造新的破冰契機?
蔡英文2016年所言:「尊重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依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兩岸的兩個執政黨應該要放下歷史包袱,展開良性對話,造福兩岸人民」,本就是高度節制且具象徵性的「模糊語言」,不僅承接了國民黨歷任政府的法理基礎,迴應王毅「憲法說」的善意,也迴應美方當時對於兩岸穩定的期待。然而,自此之後,兩岸這種語言善意逐漸消失,民進黨政府日益傾向以「價值同盟」、「印太戰略」來取代兩岸接觸,語言與行動也變得更加親美與反中,從而導致兩岸互信徹底斷裂,戰爭風險升高。
面對當前兩岸挑戰,賴清德總統是否願意釋出善意,尋求恢復兩岸制度化對話的空間?是否願意在尊嚴與和平之間尋得平衡,而非任由敵意螺旋繼續升高?這纔是李大維回憶錄真正值得被深思的問題,也是國民必須向執政者追問的責任。
歷史不能重來,但當下應爲可爲之事尚有許多。兩岸關係是否有出路,從來不只是北京是否釋出善意,追究是誰在九年前打了電話也無濟於事,而在於臺灣政府能否超越政黨利益,重新想像與創造兩岸和平交流的新契機。與其無休止地追究過去「誰導致了破局」,不如現在勇於開創新局──重新創造新的破冰契機、敢於重啓兩岸對話,難道不比哀嘆過去更有建設性嗎?(作者爲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