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起觀察》大罷免與反惡罷:我們如何對待不同意見?
立委大罷免將於本月26日投票。(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正處在一次罕見的政治動員時刻。罷免投票即將展開,社羣媒體上情緒高漲,有人喊出「不罷藍委臺灣就完了」,也有人驚呼「罷免成功就是民主的終結」。但比起誰贏誰輸,我們更該關心的是:我們如何對待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
曾在大學任教,也曾任行政院文建會主委,現爲雲朗觀光集團總經理的盛治仁,近日在臉書發表〈週末亂想〉一文,對當前罷免風潮提出省思。自稱「不同意罷免」的他開門見山地說,自己願意傾聽,也尊重所有不同立場,因爲「民主社會,誰有任何立場,都有一定背景和原因」。
首先,在制度面上,他並不否認罷免作爲憲法保障的公民權利,但提醒我們思考罷免的原初精神:是爲了撤換違法失職的民意代表,而不是作爲翻盤選舉結果、重塑國會版圖的工具。他明確指出:「臺灣不是內閣制國家,不是隨時都可以解散國會尋求最新民意的制度設計。」罷免制度設計的用意,在於保障公民可以矯正明顯錯誤的人選,而非成爲政黨政治運作的延伸戰場。
其次,盛治仁不只談制度,更談民主的倫理基礎。他指出,制度之上,還有公共理性;權利之中,仍需節制與克己。當我們鼓吹對「不同意見」者發動罷免、追擊、甚至以刑法治罪時,民主社會最根本的價值(特別是容忍、對話、妥協),就被一一侵蝕殆盡。
就這一點而言,盛治仁有句話令人印象深刻:「我不能接受跟執政黨意見不同,就是中共同路人的說法。」這句話直指當前政治語境中最危險的趨勢——將異見者視爲敵人,並將政治對手簡化爲背叛者。在這樣的語境中,罷免也不再是制度的矯正機制,而淪爲肅清異己的工具。
第三,他提醒我們,政治不是一次賽局,而是無限賽局。選舉、罷免、修法、抗爭……這些民主程序的本質,應是讓不同價值觀與立場能在制度內競爭與磨合,而不是一場場零和對決。
當民主變成了喧譁中的比氣勢、比仇恨,我們或許都忘了,政治從來不只是贏輸之爭,更是我們如何共同生活、共建未來的方式。
盛治仁的這篇〈週末亂想〉,像是一封寫給社會的誠懇家書。他不批評罷免的人,更不否認大家對未來的焦慮,而是試圖重新建立一個前提:我們能不能先承認,臺灣的公共生活,需要「彼此能聽見對方,而非打倒對方」?
在罷免投票日的前後,或許我們不妨先問問自己:我們是否還願意跟那些我們不同意的人說話?我們是否願意讓對方活在與我們不一樣的價值裡?若我們的民主,已不能容納與自己對話的能力,那麼它可能會逐漸流失真正的靈魂。
民主,從來不是爲了讓我們只聽見自己。而是讓我們學會聽見他人存在的價值。(作者爲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