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起觀察》抗中保臺:自相矛盾的口號?

民進黨應思考,抗中未必能保臺(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在當前臺灣政治語境中,「抗中保臺」幾乎成了民進黨的神主牌。然而,這四個字真能同時成立嗎?「抗中」與「保臺」之間,其實隱藏着無法迴避的矛盾。

「抗中」是一種對抗姿態,假定中國大陸必然是威脅,因此需要拒絕、排斥、敵視。而「保臺」本質上是確保臺灣安全、繁榮與尊嚴。若將「抗中」與「保臺」強行劃上等號,便意味着保護臺灣只能透過對抗來達成。然而,若「抗中」成爲目的本身,「保臺」反而可能淪爲犧牲品。

反過來看,若「保臺」是核心價值,那麼方法應該多元。它可以包含強化國防,但也應涵蓋外交經營、經濟合作、文化交流等多層面。如果「抗中」被視爲唯一途徑,臺灣不僅侷限了自身選項,更可能把自己推向更大的孤立與風險之中。

戰後的臺灣經驗,早已告訴我們「保臺」的策略並非單一路徑。1950年代,美國第七艦隊巡弋臺海,暫時保障了安全;1970年代美中建交,臺灣雖失去正式邦交,卻以經濟奇蹟贏得「實質安全」;1990年代以後,兩岸經貿交流深化,臺灣更在全球供應鏈中取得關鍵位置。這些例子都顯示,「保臺」從來是一個複合策略,而非等同於「抗中」。

如果將「保臺」簡化爲「抗中」,等於切斷了許多可行的選項。特別是在兩岸相互依存度高的二十一世紀,若全面對立或導致戰爭,臺灣必將承受巨大的經濟與社會代價。

今年夏天的兩波全國性投票,對這個口號進行了現實檢驗。8月23日,重啓核三的公投獲得74.2%的高比例同意票,但因投票率不足而未通過。同日舉行的七案國民黨立委罷免案,也全數失敗。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分析指出,這顯示民進黨過去十年的相對優勢告終,朝野正式進入「勢均力敵」的新時代。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強調民進黨的兩大招牌論述──「抗中保臺」與「非核家園」──同時受到民意挑戰。前者不再具備原有的號召力,後者在能源需求激增的背景下也顯得蒼白。這正意味着,過往的「神主牌」已經不再能夠輕易操縱社會情緒。

「抗中保臺」雖能換來一些國際聲量,但國際社會的態度其實相當曖昧。美國支持臺灣,更多是基於「以臺製中」的戰略考量,而不必然等於「保臺」的承諾。歐洲國家則多半呼籲臺海和平,卻少有意願提供軍事安全保障。對臺灣而言,若僅依賴「抗中」來爭取國際支持,恐怕只是換得短暫掌聲,卻無法獲得實質安全。

在某個程度上,維持兩岸和平,才能真正「保臺」。「抗中保臺」則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說法」(contradiction in terms)。它把「對抗」與「保護」兩個未必相容的概念,強行綁在一起。如今,隨着投票結果顯示民意的轉變,這個口號的效力正在快速退潮。真正值得國人共同深思的課題是:臺灣應如何尋找更務實、多元的保臺路徑(本文作者爲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