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起觀察》終戰、抗戰與光復:我們能否找到共同語言?

「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80週年紀念」圖片展開幕 時,吸引許多民衆前往參觀。(資料照/範揚光攝)

最近同時出現兩種紀念。一是總統賴清德在「二戰終戰八十週年」的臉書貼文,強調自由、民主、和平的普世價值;另一是前臺大校長管中閔主辦的「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八十週年」圖片展與詩歌朗誦會,彰顯中華民族抗戰的血淚與臺灣光復的正當性。

兩種紀念看似平行,卻反映臺灣歷史記憶的分歧:一邊是普世敘事,一邊是國族敘事。兩者都有正當性,卻常被政治化,導致紀念日淪爲撕裂社會的舞臺。

賴清德的臉書貼文把二戰放入全球脈絡,從侵略與反侵略的對立中提煉「和平無價、團結必勝」。他並引用嘉明湖「三叉山事件」——戰後日本憲兵、臺灣原住民與漢人共同搜救盟軍戰俘的故事——凸顯生命比立場更重要。

這種紀念方式,讓臺灣與世界民主陣營相連結,將歷史轉化爲面向未來的資源。但淡化了臺灣在抗戰與光復中的角色,讓部分民衆覺得歷史被「漂白」。

相對地,管中閔與藍營人士則強調「抗戰勝利」讓臺灣得以脫離日本殖民,以「光復」呼喚民族血脈與歷史正氣。會場播放《中國一定強》,並批判政府「媚日、失憶」。這種紀念凸顯臺灣與中國抗戰同一線的歷史連結,提醒世人光復並非憑空得來。

其實,兩種歷史敘事並非水火不容。二戰的終結既是全球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也是臺灣從殖民體制中解放的轉捩點。對臺灣而言,既要記取自由民主得來不易,也要理解中國對日抗戰與臺灣光復的關鍵作用。

八十年前,戰爭的教訓是:侵略不可縱容,和平需要團結。八十年後的今天,臺灣更需要在歷史記憶上找到共識。或許「光復八十週年」應被理解爲雙重慶典:既是全球反法西斯勝利的紀念,也是臺灣歷史的轉折時刻。若政府、學界與民間能把兩種敘事交織起來,讓不同立場的人都能從中找到共鳴,光復八十就不只是懷舊,而是凝聚社會的新契機。

歷史不該只是「我們」或「他們」的,而是全體社會的文化資產。臺灣需要的不是彼此競逐的記憶,而是一種能承載差異、仍能共存的歷史想像。當我們能在「抗戰」與「和平」、「光復」與「自由」之間找到交集,也就意味着我們正學會在分歧中尋求團結——這纔是終戰、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八十的最大意義。(作者爲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