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起觀察》寄望川普得諾貝爾獎?臺灣不該把和平當賭注

賴清德總統日前接受美媒專訪(資料照/總統府提供)

賴清德總統最近把兩岸和平希望寄託在一位外國領袖身上:若川普能說服中國放棄武力犯臺,就應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是一種高度情緒化的外交說法,既有操作國際輿論的意圖,也隱含對制度性安全機制不足的焦慮。

白宮方面對川普可得諾貝爾的說法迴應頗爲正面;而北京則以嚴厲措辭反擊,指責賴政府「倚外謀獨」、警告統一大勢不可阻擋,並抨擊賴總統的言論製造緊張,這一連串話語在短時間內把政治溫度推高。語言之外,風險在於:當外部力量被捲入並公開角力,臺灣的戰略空間反而可能被外力角逐的戲碼所限制。

臺灣需要認清的是兩種不同的政治邏輯:一是象徵性政治,透過言辭與獎項形塑正當性與道德高地;二是制度性安全的長期建構,靠的是國防建設、經濟韌性、兩岸交流與多邊外交。把和平重任寄望於大國領袖能否說服另一位大國領袖的「個人影響力」,等於把臺灣的安全押注在易變的川普總統身上。這種押注既不可靠,也可能反被錯誤解讀:臺灣企圖以外力介入改變現狀,從而縮小兩岸談判空間並加劇軍事緊張。

外交與溝通的制度化纔是根本之道。即便與外國領袖有共同利益,臺灣不能以諾貝爾和平獎或類似象徵作爲外交槓桿,而應推動具體的軍事危機緩解機制與多邊安全對話平臺。歐盟在冷戰後推動的「歐洲安全與合作機制」(OSCE),以及南北韓之間的「板門店直通熱線」,都顯示和平不只是願景,更需要持續可驗證的制度支持。事實上,即使在敵對與相互無法完全信任的情況下,雙方仍能在具體的技術與人道領域展開合作。

更重要的是,臺灣不能逃避兩岸現實。真正能長久維繫和平的,不是外部介入、領袖之間的承諾或個人意志,而是穩定的制度、可預期的規則與穩健的兩岸關係。唯有建立這樣的制度性基礎,和平纔不致成爲政治宣示的空話。臺灣若要在大國夾縫中維持安全與尊嚴,就必須讓兩岸之間的善意與信任重新回到政策設計與公共治理的細節裡,而非僅存在外交辭令之中。

我們可以祈望國際領袖爲和平出力,但更該在善盡自己維護與促進和平的責任。和平從來不是他人賞賜的恩典,而是一種需要持續經營的公共能力。它建立在社會對話、法治信任與資訊透明的累積之上,也依賴公民在分歧中維持理性與剋制的自覺。若失去制度的理性依據,任何美麗的諾貝爾和平獎想像,都可能成爲讓臺灣政治領袖與民衆失去冷靜判斷的催化劑,而對兩岸和平卻不一定有實益。真正值得追求的和平,不是以掌聲換取的瞬間榮耀,而是能讓下一代仍有對話空間、能在衝突邊緣仍選擇理性的持久力量。(作者爲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