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時評】醬油檢測引“風波”:“零添加”亟待一場祛魅
近日,包括“千禾0”醬油在內的多個品牌醬油因檢測出重金屬鎘、總砷而引發輿論風波。處在風口浪尖的千禾味業就此發表聲明稱,媒體報道所述千禾御藏本釀380天醬油的配料爲水、非轉基因黃豆、小麥、食用鹽,未外源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劑和其他化學劑。“鎘”存在於水、土壤、各類農產品中,醬油產品檢出的微量“鎘”來源於原料。聲明同時稱:“該系列產品不存在蹭熱點混淆零添加概念的行爲。”(綜合極目新聞、北京商報)
放眼調味品行業,“零添加”概念濫用漸成普遍現象。此前報道中,檢測顯示,13款標稱“零添加”的醬油,12款檢出鎘、7款檢出總砷,儘管均未超標,但重金屬的普遍存在動搖了消費者對“零添加即安全”的信任。部分品牌更是將“零添加”窄化爲“不添加防腐劑”,卻對糖、鹽或酵母抽提物避而不談。這種“選擇性標註”易使消費者陷入認知混亂。
究其根源,行業標準缺失是主因。2020年《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禁止“零添加”強調未使用物質,但至今未正式實施,企業各行其是。實際上,調味品受原料和工藝限制,仍難以真正實現“零添加”,當下市場上的所謂“零添加”更多是營銷概念。
企業要明白,法律是經營底線而不是上限,真正的品牌價值源於對消費者知情權的尊重。涉事部分品牌作爲“零添加”概念的倡導者,本應承擔行業引領責任,卻玩起“概念營銷”。當營銷話術被檢測結果錘得粉碎,消費者對其信任剩下幾何?
監管部門需同步強化標準與執法。一方面,加速出臺“零添加”定義和使用規範,明確標註範圍;另一方面,突破“形式合規”執法慣性,從實質影響判斷企業行爲合法性。此次眉山市監部門表態“正在研究處理”,公衆期待其成爲規範行業標識的標杆。
對消費者來說,理性認知比盲目追捧更重要。“零添加”不等於絕對安全,鎘、砷等重金屬污染多源自原料種植環境,需從產業鏈源頭管控。消費者應警惕營銷話術,學會通過配料表與營養成分表綜合判斷產品屬性,而不是被單一標籤所綁架。
食品安全容不得半點虛假,若放任“概念營銷”主導市場,行業將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深淵。只有企業以透明換信任、監管以規則塑公平、消費者以理性破迷霧,“零添加”才能真正從營銷口號轉化爲品質承諾。 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