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子經濟”紅火 本土IP亟待加強
中國商報(記者 馬文博)當下,伴隨二次元文化的傳播和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人羣)日趨強大的購買力,“穀子經濟”正在成爲消費市場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艾媒諮詢發佈的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穀子經濟”市場規模達1689億元,較2023年增長40.63%,預計2029年中國“穀子經濟”市場規模將超過3000億元。
“穀子”來自二次元文化,源於英文“goods”(物品)的音譯,是基於漫畫、動畫、遊戲、偶像等內容IP(知識產權)而衍生出的周邊商品,包括吧唧(徽章)、卡片、掛件、手辦、立牌等。
隨着“穀子經濟”的崛起以及今年年中LABUBU現象級的爆火,市場發現,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Z世代爲情緒價值買單的意願更強烈了。於是,多地積極佈局“穀子經濟”,商場裡涌現出越來越多的穀子店,“穀子”在撫慰了年輕人情緒的同時,也讓文化賦能經濟變得更加具象化。
在“穀子經濟”的產業中,商品的製造成本並不高,真正核心的是IP價值,文化附加值纔是消費者“掏腰包”的主要原因。動漫、遊戲、影視等爲“穀子經濟”提供了豐富的IP資源,日本由於動漫產業佈局早、出海早,佔據較大市場份額,而國產IP相對較爲稀缺。
實際上,我國不是沒有“出圈”的IP。國產3A遊戲代表作《黑神話:悟空》和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都是在國內外具有強大影響力的IP。今年暑假,《羅小黑戰記2》電影票房口碑雙豐收,不少觀衆看完後在社交平臺表示“意猶未盡”。其IP也早在第一部電影上映後便受到消費者喜愛,不少消費者曬出毛絨公仔包、手機殼、盲盒、冰箱貼、Q版手辦等。
優質的IP不僅能夠成爲一代人的情感鏈接,還能延展商業鏈條,實現文化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化。有關政策應該給予一定的支持引導,帶動IP創意研發,打破IP壁壘。在稅收優惠、項目扶持等方面細化政策支持,同時可以藉助文化產業基金等扶持培育更多國產IP。行業從業者應該抓住機遇,更加註重品牌意識,積極創造更多更優質的國產IP,進一步提高核心競爭力。未來,我們期待更多的國漫、國潮IP崛起。
需要注意的是,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由於“穀子”的製造成本並不高,一些廠商在沒有IP授權的情況下就生產相關商品,目前市場上仍然存在“穀子”被盜版的問題。
當然,反盜版不能只靠消費者的自覺,有關監管部門也應該加大力度打擊盜版,要多方合力保護知識產權,攜手維護良性競爭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