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點時評 | 祛魅“經濟上行時期的美”,創造“未來之美”
最近,“經濟上行時期的美”席捲社交媒體。從千禧年前後的穿搭妝容,到當時的流行金曲與經典影視,一場對經濟高速增長期審美潮流的集體追憶掀起熱潮。網民們在找尋記憶中的美好,渴望從那個“黃金時代”汲取勇氣。在這場懷舊浪潮中,我們更需清醒審視,真正的美好不在於時光濾鏡下的回憶,而在於不被經濟週期束縛的生命力。
集體懷舊,本質是時代壓力下的精神減壓。當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的“快車道”轉入高質量發展的“盤山路”,轉型陣痛給社會心態帶來變化。外部環境動盪、科技變革衝擊、行業結構重塑等因素,讓許多人深感生活壓力增大、不確定性增強。昔日的高速發展在記憶濾鏡下被無限放大,成爲人們應對無力感的自我慰藉。
社交媒體捕捉到這一情緒營銷的“流量密碼”,瞄準了當下焦慮的年輕人,精準推送引發情感共鳴的“美好過去”,在傳播中編織出一個理想化的集體記憶圖景。但這就像一面鏡子,人們看似在懷念往昔,投射出對“有信心、有幹勁、有奔頭”的日子的嚮往,更承載着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期盼。
理解懷舊的情緒價值,更要警惕濾鏡之下被美化的認知陷阱。回憶中的“美”往往是片面的,任何時代都有其兩面性。我們懷念“遍地是機會”的上行期,卻忽略了粗放增長背後的環境代價與發展失衡;我們追憶“努力必有回報”的奮鬥敘事,卻淡忘了同樣也有迷茫與艱辛。過度沉溺於被美化的過去,只會模糊對當下的認知,削弱我們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的行動力。當懷舊淪爲逃避現實的避風港,便失去了其本應有的慰藉價值。
懷舊可以是心靈的加油站,但絕非未來的播種機。真正的建設性力量,在於將目光從“往昔烏托邦”轉向當下,既要看到短期波動的“形”,更要看到長期發展的“勢”。即便當前處於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吃勁階段,但社會前行的腳步從未停歇:科技自主創新步伐堅實,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不斷完善,公共服務便捷性普惠性持續提升,綠色低碳漸成社會風尚,文化自信自強彰顯時代氣象——這些在挑戰中破土而出的蓬勃生機,正是“當下之美”的生動註腳,更是我們塑造未來的底氣所在。
經濟週期有科學的規律,我們不能做隨波浮萍。與其沉迷濾鏡化的過去,不如把這份美好當作養分,努力培植當下的生命根系,合力創造“未來之美”。於個體,是在時代浪潮中錨定自身價值座標,主動更新知識圖譜與技能矩陣,在“內卷”的喧囂中專注耕耘自己的園地,在平凡歲月中用心雕琢生活的星芒。於企業,需以創新爲矛,摒棄對舊模式的路徑依賴,加快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在科技攻堅中鍛造核心競爭力,實現長足發展。於黨委政府,應着力厚植髮展沃土、穩定社會預期、增進民生福祉,讓發展成果更公平可及,爲萬千奮鬥者撐起一片值得信賴的遼闊天空。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回憶,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復刻的場景。讓生活的經驗、感悟照亮前路,讓我們以堅定行動共同創造出比記憶中更加璀璨的“黃金時代”。
記者:楊安迪 賴 寧
出像:陳 姍
視頻編輯:郭 旭
編輯:李婉齡 編審:胡德賽
值班副總編輯:封 雷
總編輯:黃 豔
聲明:凡江津區融媒體中心所屬平臺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