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澳洲萊豬悄叩關 消基會:憂心流向加工食品

首批澳洲萊豬悄叩關,檢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消基會憂心流向加工食品。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關稅戰持續延燒,除了對產業的影響,也再次點名臺灣開放對美豬、美牛、基改食品、米酒稅率的限制。2021年開放美豬時,民衆擔憂含萊克多巴胺的肉品進口,食藥署因應美國萊豬進口政策設置的「豬肉儀表板」,近日爆出首批澳洲進口萊豬輸臺,檢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

據食藥署豬肉儀表板統計,截至2024年爲止仍無任何含萊劑豬肉進口,雖然4月29日驗出的萊克多巴胺爲0.001PPM在萊劑殘留容許量標準內,但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擔心民衆是否吃到含萊克多巴胺豬肉製品,呼籲政府應嚴格把關,並公佈該批進口肉品流向。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鄧惟中表示,國人的豬肉食用量大於牛肉,對於檢驗規範本就應該更加嚴謹,衛福部食藥署是爲國民食安把關的最大權責機關,希望政府以行政手段嚴格稽查,並確保進口肉品的安全,讓民衆安心。

鄧惟中指出,過去曾抽樣600件食品,當中僅有2件標示含美國豬肉,質疑美豬有改標、洗產地之嫌。他呼籲,政府應公佈該批肉品流向,是否直接供人食用或至加工廠,尤其是製成加工肉品或重組肉。甚至,相關部會應研議是否直接在產品上標示有無含萊克多巴胺,讓消費者有選擇權。

2021年1月起,臺灣解禁含萊劑的美國豬肉進口,進口9項法案全通過,鄧惟中強調,比起肉品產地來源,民衆更在意「含不含瘦肉精」的標示,政府除了揭露流向,未來更要標示食品標示查驗結果。

尤其是端午節快到了,豬肉需求量大,鄧惟中提醒,購買時先認清政府標章的肉品,食用臺灣豬可支持本土畜牧業,例如CAS屠宰證明、產銷履歷,多一分保障。

▪ 手機報稅超簡單!4步驟輕鬆搞定 一圖看節稅秘訣不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