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豬叩關試水溫 立委批政府狀況外
過去政府鼓勵貼臺灣豬標章、吃臺灣豬。圖爲夜市的美食攤上貼出讓民衆安心的告示。(本報資料照片)
我國自2021年開放萊豬進口,今年4月29日首度出現一批22.99公噸、自澳洲進口的豬腳,檢出萊克多巴胺0.001ppm。國民黨立委許宇甄直言,臺幣升值之際,進口萊豬變便宜,這次叩關明顯在試水溫,賴政府卻還狀況外,甚至當作沒看到,已經集體失能,行政院長卓榮泰應下臺負責。
許宇甄強調,我國正在與美國進行關稅談判,賴清德說要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這種「未談先降」的做法非常不妥,絕對不允許取消進口豬肉標示產地,也不允許基改食品進校園,而衛福部應要求散裝、包裝等販售豬肉加工品,除了要清楚標示產地,也應該標註是否使用含有萊劑,保障國人知情權及食安。
國民黨立委葉元之指出,過去政府鼓勵貼臺灣豬標章、吃臺灣豬,現在業者悄悄進口澳洲萊豬,就是因爲政府的態度變軟了;爲了接下來臺美貿易談判,現在都推說是民間自己願意貼臺灣豬標章的,政府態度一軟,廠商就會認爲有利可圖,開始測試進口,時間點太巧合。
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專任教授楊明憲認爲,針對美豬議題,美方目前更聚焦於「產地標示」,因此不太可能將此案作爲貿易談判的籌碼,換個角度來看,本案還能凸顯我國對於萊克多巴胺檢測標準對各國皆一視同仁,因此美國也應尊重我國檢測標準,不該一味要求放寬。
楊明憲表示,真正攸關關稅談判的爲「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接下來的進程,第一階段協議自2024年底生效,今年可能展開農業、勞動、環境等7項議題的談判,過去還沒觸及關稅前,雙邊協定的進展相對有限,現在則可能借由這個議題促成更實質的談判,若從正面角度看,有助於推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這也是各界長期以來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