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豬屢試水溫 食安五環成空談
接連3批萊豬叩關,都是來自澳洲同一製造廠,令人不禁懷疑是「試水溫」。圖爲彰化縣政府查覈豬肉來源及原產地標示。(彰化縣政府提供)
前總統蔡英文2021年拍板開放萊豬進口,時隔3年多,賴清德總統任滿1年之際,接連3批萊豬叩關,都是來自澳洲同一製造廠,令人不禁懷疑是「試水溫」。近年國內食安事件連環爆,從臺糖豬瘦肉精疑雲、蘇丹紅辣椒粉輸臺,到寶林茶室邦克列酸中毒、臺東小米糉中毒事件,讓國人一再對食安投下「不信任票」。
政府在2016年提出食安五環改革方案,分別是「源頭控管」、「重建生產管理」、「加強查驗」、「加重黑心廠商責任」、「全民監督食安」。但國內發生多起食安事件,最終都無疾而終,民衆食不安心,「食安五環」成空談。
賴清德去年上任後,新設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完全未見食安相關推動項目。如今賴上任滿週年之際,國內首度出現萊克多巴胺豬肉,儘管含量未超標,仍引發民衆疑慮和反彈。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施純光認爲,雖然萊劑含量都符合標準,但不排除未來有萊劑超標的豬肉被進口到臺灣,臺澳兩國政府或業者應事先溝通,建立危機處理SOP。
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名譽教授蕭寧馨指出,風險標準是人爲的判斷,常因科學以外的因素而變動,考慮因素十分複雜,包括社會、文化、政治、經濟、法規等。無論政府法規標準如何,應要求業者提供每批肉品與內臟的萊劑含量檢驗,以供政府抽驗查證,並定期發佈讓民衆知曉。
消基會副檢驗長麥富德指出,目前包括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等20多國都允許在飼料中添加萊克多巴胺,臺灣很難完全禁止其進口,消費者希望進口豬肉「零檢出」萊劑,實際上是不太可能的,最佳自保方式是採取多樣化飲食,並留意產地標示;同時主管機關應長期追蹤監測,分析萊劑對國人健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