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豬叩關 加工肉無從標示 專家:難以把關

圖爲賣場設不含萊劑專區。(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3月公佈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點名臺灣要求落實豬肉產品原產地標示,並對萊克多巴胺最大殘留容許值做出規範等作法,不正確地暗示美豬存在食安疑慮。正逢臺美協商之際,近期接連有澳洲萊豬叩關。專家表示,臺灣對進口產品多要求標示產地,不是隻有豬肉,也未針對特定國家。產地標示是爲消費者考量,可透過宣導讓大衆瞭解哪些國家可合法使用萊劑,讓消費者自行避開。至於加工肉如貢丸、香腸則無從標示,只能鼓勵消費者多吃原型食物。

前食藥局長康照洲表示,養豬過程只要使用過萊克多巴胺,就一定會有殘留。對於澳洲豬肉含有萊劑,沒有什麼了不起,其實只要合法進口,就不是問題。對於美方曾點名臺灣要求落實原產地標示、對萊克多巴胺最大殘留容許值做出規範是貿易障礙,他直言「不覺得這是什麼貿易障礙」。

康照洲說,產地的標示是站在消費者立場考量,讓大衆選擇,其實不只是豬肉、牛肉,橄欖油、紅酒,甚至衣服也有標示產地,這是因爲消費者的意識提高。產地的標示,並不是特別針對哪些產品、哪些國家。

我國豬農目前未被允許使用萊克多巴胺,且許多商店都已標示自己使用的是臺灣豬,供大衆選擇。康照洲認爲,臺灣民衆普遍上仍較喜歡新鮮的溫體豬,但不可否認的是,進口豬肉可能比較便宜,此時就需要透過宣導,讓大衆瞭解哪些國家允許使用萊劑、哪些國家不允許,才能保障消費者的選擇權。

康照洲也直言,目前較麻煩的是,一些進口肉用於製成加工食品,如香腸、貢丸等,因加工食品無從標示,若消費者對萊劑有疑慮,就難以把關。餐廳大部分都會標示豬肉的來源,卻不會標示加工肉的來源,只能鼓勵消費者多吃原型食物,畢竟原型食物也比加工食品更健康。